(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乡愁就是对故乡的牵挂,现在我们所说的乡愁,是整个中华民族在社会转型阶段,即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时候,我们对于农耕传统,对于自己的母体、根性文化的一种牵挂,所以我们还是要保住精神的基因。如果村落失去其传统形态,我们就无法找到精神基因,牵挂就会中断,乡愁也就中断了。”
——全国政协委员、文联副主席 冯骥才
我们应学习借鉴台北故宫多元化发展文博的思路与经验,将文化产业与传统村落保护相结合,活化传统村落各种可移动与不可移动的文物,最大限度存留古村落的历史记忆,延伸传统村落的知识消费与文化消费。通过创意营造和文化治理来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要尊重村民自主自治,必须整体保护和文化生态环境保护。要避免干扰破坏村民的传统习俗和生活秩序,要让保护利用成果惠及全体村民。保护规划要确实可行,要有利于生产性保护和活态性保护。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泉州市政协副主席 骆沙鸣
留住传统村落也陷入了“两难”局面 ,“两难”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强化保护和合理开发,难在精准拿捏;二是传承特色和融入现代,难在完美结合;三是文化遗产和文化产业,难在深度嫁接。此外,黔东南州的传统村落多为木房,群众新修房屋偏向于防火性能好的砖房,这又带来“木房”和“消防”的“两难”。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黔东南州州长 廖飞
重视城镇化进程对乡村社会组织性的引导与重建功能。民众对民俗文化的运用通常是“常用而不觉”,“文化自觉”由“不觉”而“觉”并不能单靠民众的领悟,如果说“有所觉悟”是内因的话,还需要外因的共同作用,这些外因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正在自上而下推行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在为乡村社会的文化自觉提供外因推动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代表了一种乡村之外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的植入,应注意与原有乡土传统中的组织系统有效兼容。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 张士闪
要重视文化建设,修复农村文化生态系统,激发农村文化发展活力。实施传统村落民俗修复与口述历史整理计划。在一些传统村落,鼓励恢复地方性民俗礼节活动,自愿举行宗亲祭祀活动,鼓励恢复本地优秀的乡约民规。组织专家学者和志愿者,帮助开展乡村口述史整理,修家谱、族谱,留存村落记忆,增强传统村落凝聚力。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工艺美院院长 潘鲁生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