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标 |
我院是以我国著名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冯骥才先生的名字命的一座风格独特的学院。建筑现代,环境特异,竹树环合,水波潋滟,中外文华点染各处,古今人文交相辉映;门厅中悬挂的匾刻“挚爱真善美,关切天地人”,体现我院追求的人文精神。 我院分为教研部和博物馆部两部分。 教研内容包括现当代文学研究、文化遗产研究、民间美术研究、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口述史研究等等。教研部内设有三个国字号的文化研究中心,即木版年画研究中心、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这三个中心既是全国性专项的研究机构,又是研究生们进行学习和实践的学术基地。我院为研究生院。自2002年以来已有近30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这里学习、工作并完成学业。 庋藏丰富和多彩多姿的博物馆是我院的一大特色。我院强调“文化体验是文化学习的一半”;为此,“学院博物馆化”是院长冯骥才先生的办学理念与实践之一。不仅学院内外处处陈放古今艺术精品,还建立了众多的博物馆(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包括年画剪纸厅、雕塑厅、民间画工厅、花样生活厅、蓝印花布厅、木活字厅和百花厅等;以数千件文化珍存展现着中华文化的绚丽与强大的创造力;诸多藏品为罕世珍品。此外,大树画馆陈列冯骥才先生几十年来在绘画、文学和文化遗产抢救方面的成果;大树书屋为我院的图书馆,藏书22类凡10万册,皆来自冯骥才先生的个人积累;以所藏文学、艺术、民间文化方面图书的丰富为其特色;精致高雅的北洋美术馆是举办各种艺术与文化展览的场所。 将学术研讨、教育讲坛与各种文化艺术展演相结合是我院特有的活动方式。自2005年院舍建成,所举办的两届北洋文化节、意大利绘画巨匠原作展、丝绸之路上的敦煌系列活动、心灵的桥梁——中俄文化交流百年展、硕果如花——十年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成果展、把非遗请进大学系列活动等等,不仅在校园内产生很大的文化效应,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院在国际文化交流上正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2015年我院迎来建院十周年。
|
学院四景
FOUR SIGHTS OF THE INSTITUTE
纤夫石长江中逆水行舟,必需靠纤夫以绳拉船。竹编的纤绳摩擦岸边坚石,经年累月,渐成深沟。纤夫们非凡的艰辛与顽强由此可以想见,故人称纤夫石。此石在三峡蓄水前(2003年5月),取自巴东巫峡香炉滩。如今,香炉滩皆已沉入170米水下的江底。这块纤夫石,弥足珍贵。置石于此,寓意治学应须经久的磨砺。 | 涵古门清代中期,晋南黄河边民居的门楼,造型挺劲,结构大气,斗拱繁复而精美,至今古韵犹存,因称“涵古”。将这座古门楼放在这里,表示现代生活中应给历史一个尊贵的空间。 | |
澄心池澄心静气,保养太和。 | 飞来树一棵榆树种因风落入冯骥才先生窗外的花盆里,破土发芽,在冯先生精心呵护下,渐成小树,后移入校园,渐成大木,此亦一种寓意。 |
院舍设计·建筑师·建筑模型
DESIGN·ARCHITECT·BUILDING MODEL
院舍设计 DESIGN我院位于天津大学青年湖畔,建筑面积 6000平方米。如何运用当代建筑语汇营造特 定的东方意境成为设计的焦点。方案从基地 出发,方形院落围合场地,以功能体块嵌入 其中,组织景观环境的设置共同形成统一完 整的空间形体。院中斜向架空的建筑体量将 方形院落分成南北两个楔形院落,首层架空 的处理不仅保持院落之间视线上的贯通,也 极大丰富了空间层次,一池贯穿南北院落之 间的浅水,院落中保留的几棵大树,爬满绿 植的院墙,青砖铺就的庭院,共同营造了一 个静逸的现代书院意境。 本建筑获得2014亚洲建协-公共设施类-金奖; 2014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公共建筑类-金奖; 1949-2009建筑学会60年建筑创作大奖; 2006 WA建筑奖-佳作奖等多个国内外知名 奖项。 | |
建筑师 ARCHITECT
周恺,当代著名建筑师,1985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获学士位,1988年获硕士学位,之后赴西德鲁尔大学建筑系进修,1992年回国,1995年成立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并任总建筑师。2008年被评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现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其作品曾获亚洲建协金奖两项、荣誉提名奖一项;获国家金奖三次、银奖两次;省部级奖项百余次。 | |
建筑模型 BUILDING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