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最小的社区单位,也是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中华文明最遥远绵长的根也在村落里,中华文化的灿烂性、多样性、地域性、创造性在村落里有着生动体现。比如说大量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跟村落有密切关系,甚至是发源地。几千年来,人们在村落里生产、生活,留下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评选出的1300多项国家级“非遗”和7000多项省市县级“非遗”,绝大多数都在村落里,少数民族的“非遗”更是全部都在村落中。所以单从这个角度说,我认为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不比长城小。
——文联副主席、民协主席 冯骥才
古村落保护的核心因素是人,古村落的灵魂是通过人体现的,要尊重村落的主人,使村民热爱自己的文化。要通过体制创新和激励机制,让一部分农民愿意回到乡村,劳动致富,合理开发古村落旅游等,让有人气的古村落回归日常生活,充满生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乔晓光
文化自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漫长的时间里,传统村落为人们积淀了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信仰。同时,它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维系着人们之间的情感和信任。这些传统的制度、信仰和组织在社会整合方面,在满足人们情感与精神需要方面是现代社会组织难以取代的。正因如此,通过激发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来把人留住,才是可行的。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心秘书长、天津大学教授 马知遥
在各地对非遗保护方式进行探索的同时,地方政府应该结合城镇化的社会背景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同时,对已有法律体系中未考虑到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变革之处应作相应的修订或调整。
——南京大学教授、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徐艺乙
现代化、城镇化和传统村落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传统村落本身是逆城镇化的,所以做起来特别难。因为人是往高处走的,如果乡村不能提供令人舒适的生活,年轻人可能就会选择背井离乡。所以现在有的地方‘空巢’现象特别严重。年轻人都出去了,家里剩下的是老人和孩子。虽然城镇化是一种必然,但不能用一种发展形态取代另一种文明形态,古村落不仅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也是文化传承的血脉。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强调古建筑的完整性,更要重视对古村落的内涵和村落中的活态文化的保护。
——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 罗杨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除了要保护非遗项目、传承人本身,对非遗所栖息的生态环境、传承场所也应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因为只有在这些环境和场所中生存的非遗才会得到人们在文化和情感上的认同,脱离了原有生态环境的民俗活动则不再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
——河北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 杜云生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