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1年
2018年
2017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最新观点资讯
观点更新日期以采集时间排序                      

       村落不是一个人的家园,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保护传统村落,留住的不是个人的“乡愁”,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乡愁”。
       “乡愁”出现在政府的施政蓝图中,体现了政府对人文的尊重,对文化的尊重,对人们精神情感生活的尊重。“乡愁”不是简简单单诗意化的语言,它的内涵很深,它是中华民族情感的维系,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所在。
 ——冯骥才,新华网《“乡愁”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所在》
 
 
       保护与开发永远是一对矛盾,是把古村落作为文化基因完整地加以保护,还是作为生财之道尽快地开发赚钱,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对古村落的保护、建设和开发一定要按规律办事,切忌在开发和建设中造成不可补救的破坏,使历经浩劫而幸存的古村落在不当开发中消亡。各级政府在古村落保护过程中,应本着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历史的情怀、超前的眼光、长远的规划和持之以恒的决心,注重其文化内涵的活态传承,正确地面对历史与现实,正确地处理经济与文化,正确地看待遗产与利益,正确地评判政绩与公益,寻找出一个适合国情的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两全之策,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古村落传承保护机制,从而不断增强古村落的魅力和生命力,找回那种“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美好诗意。
——罗杨,建设报 《古村落:“天人合一”的美好家园 》
 
       古村落保护的核心因素是人,古村落的灵魂是通过人体现的,要尊重村落的主人,使村民热爱自己的文化。要通过体制创新和激励机制,让一部分农民愿意回到乡村,劳动致富,合理开发古村落旅游等,让有人气的古村落回归日常生活,充满生机。
 
——乔晓光,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上的讲话
 
  体现着民族民间创造智慧的村庄,今天仍是被我们忽视的生态资源。农耕文明以第一自然为本的思想在现代社会形态仍然是适用的,是符合低碳时代现代发展的。村庄,是我们要重视依赖的以自然为本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村落的自然生态与休养生息价值凸显出来。古村落的生态价值及自主的慢生活方式,成为城市望尘莫及的优势,而边疆地区的一些古村寨,更是成为吸引世界瞩目的文化物种稀有之地。
  乡村文化资本概念的提出,是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本土化和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创造性解读。但有形遗产与无形遗产二者缺乏整合意义的认知实践,使无形遗产在概念的界定和现实操作中易孤立化,易忽视发生学意义上的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也使保护实践的工作容易局限于文化形式本身。
——乔晓光,文汇报《古村落是今天的也是未来的》
 
       保护古民居比保护故宫还难。故宫毕竟是一个国家级的博物馆机构,有财政拨款、有那么多文博人才,还有一根国家级文物保护的红线,怎么看,古民居的保护都比故宫的保护难上几十倍、上百倍。很多人说,我们保护古建筑、保护古城古镇,最缺的是钱,我觉得,我们是缺资金、缺人才,但最不能缺的是“心”。在人们的观念逐步现代化的同时,也可以实践对传统的尊重、保留和再思考。捍卫古民居,不仅是保护建筑框架结构,更是保护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存、生活状态,从中我们可以找回久违的家庭和睦、邻里和谐,修一条让心灵回家的路。
——阮仪三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