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 村落急救120: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图片)登记表
编号:Ⅰ-晋023 | |
村落名称:后沟村 | 拍 摄 者:樊宇、王晓岩、吉德 |
所属省市乡镇: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 | 相 机:5D MARK II |
类 型: 山村 | 图片总数:165张 |
民 族: 汉族 | 拍摄日期:2014年7月 |
分类 | 分类号 | 图片编号 | 说 明 文 | 备 注 |
A. 村落面貌 |
A-1全貌 | A-1-1 | 后沟村正面全景,后沟村建在一处向阳的山坡上,东西有两道高耸的山梁拱卫,村前一条龙门河潺潺流过 | |
A-1-2 | 东面的村落面貌 | |||
A-1-3 | 南面的村落全景 | |||
A-1-4 | 西面的村落全景 | |||
A-2村落与自然关系 | A-2-1 | 通往后沟村的峡谷,后沟村处在黄土高原的一处山坳里 | ||
A-2-2 | 黄土高原上的后沟村貌 | |||
A-2-3 | 树长在窑洞顶上 | |||
A-2-4 | 通往村外的路 | |||
A-3村落不同角度的景象 | A-3-1 | 后沟村局部风貌 | ||
A-3-2 | 村落一角 | |||
A-3-3 | 西侧山梁拱卫下的后沟村 | |||
A-3-4 | 俯视村落一角 | |||
A-3-5 | 进入山村的村口,必须过一道石桥 | |||
A-4主要街巷 | A-4-1 | 过了龙门石桥就算进入了后沟村 | ||
A-4-2 | 后沟村的道路都由石板铺就,雨天防滑 | |||
A-4-3 | 在村中石板路上挠痒痒的狗 | |||
A-4-4 | 村中的一条大巷由石板铺就 | |||
A-5重要公共空间 | A-5-1 | 古戏台前的广场是后沟村重要的公共空间,图为村民在广场组织秧歌自娱自乐 | ||
A-5-2 | 大年初一,村民在村口娱乐 | |||
A-6自然特色 | A-6-1 | 夕阳的余晖撒在黄土高原的褶皱上,塬与脊、沟与壑间的轮廊越发显的清晰 | ||
A-6-2 | 后沟村地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图为后沟村的田地 | |||
A-6-3 | 从山顶观望黄土高原 | |||
A-6-4 | 山村东边的风景,气势雄浑,尽显黄土高原的气象 | |||
B. 历史见证 |
B-1村落历史见证 | B-1-1 | 后沟村观音堂《重修观音堂碑记》,明天启六年(1626年) | |
B-1-2 | 观音堂《重修观音堂碑记》局部 | |||
B-1-3 | 后沟村玉皇殿门前的石碑(明代) | |||
B-1-4 | 观音堂功德碑(清康熙五十八年) | |||
B-1-5 | 关帝庙的千秋代和匾额,关帝庙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90年) | |||
B-1-6 | 关帝庙的千秋代 | |||
B-1-7 | 《后沟村新建碑记》清康熙二十八年 | |||
B-2家族历史见证 | B-2-1 | 范宝贵家17代人的祖宗轴 | ||
B-2-2 | 村民张栓成家7代人的张氏家族祖宗轴 | |||
B-2-3 |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榆次知县汪涛赠后沟保正张俊明的“勤能补拙”匾额 | |||
B-3文献 | B-3-1 | 榆次区编写的《后沟村民间文化志》 | ||
B-3-2 | 《尘封的古村落》后沟村民间文化影像调查书稿 | |||
B-3-3 | 后沟村地图 | |||
B-4其他有年款的遗存 | B-4-1 | 1958年榆次秧歌剧团演出戏单的墨迹依然可辨 | ||
C. 物质文化遗产 |
C-1公共遗产 | C-1-1 | 观音堂外景 | |
C-1-2 | 后沟村的观音堂,重修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始建年代不详 | |||
C-1-3 | 观音堂院落局部 | |||
C-1-4 | 观音堂大殿外檐的斗拱与檐板 | |||
C-1-5 | 观音堂的雕梁,采用沥粉施金,金碧辉煌,龙的造型流畅清劲,此为清代早期绘制 | |||
C-1-6 | 观音堂建筑墀头 | |||
C-1-7 | 观音堂侧墙砖雕 | |||
C-1-8 | 观音堂斗拱 | |||
C-1-9 | 观音堂大殿的雀替木雕 | |||
C-1-10 | 观音堂檐板上的彩绘 | |||
C-1-11 | 后沟村的古戏台,始建于清乾隆中期,咸丰七年(1858年)重修,300年来一直是后沟村民的精神家园 | |||
C-1-12 | 古戏台全景 | |||
C-1-13 | 古戏台檐下的斗拱落挂,造型优美,雕工精细 | |||
C-1-14 | 古戏台落挂木雕局部 | |||
C-1-15 | 后沟村古戏台耳墙,“福”“寿”砖雕纹理细腻,雕工精巧 | |||
C-1-16 | 后沟村古戏台耳墙,“福”“寿”砖雕 | |||
C-1-17 | 暮色中的戏台局部 | |||
C-1-18 | 古戏台斗拱 | |||
C-1-19 | 古戏台明柱石础,石雕雕工精细,线条流畅 | |||
C-1-20 | 古戏台对面是玉皇殿 | |||
C-1-21 | 玉皇殿当地人又称为“菩萨殿”“三官庙”“歇马殿” | |||
C-1-22 | 玉皇殿屋顶 | |||
C-1-23 | 玉皇殿的飞檐斗拱 | |||
C-1-24 | 玉皇殿的雀替,线条流畅,雕工精美 | |||
C-1-25 | 玉皇殿墙壁上遗存的壁画“报马” | |||
C-1-26 | 玉皇殿墙壁上遗存的壁画“千里眼” | |||
C-1-27 | 后沟村的关帝庙,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90年) | |||
C-1-28 | 关帝庙院中的古树也有300多年了 | |||
C-1-29 | 关帝庙匾额 | |||
C-1-30 | 后沟村的土地庙 | |||
C-1-31 | 山村有自上而下的排水系统,以排雨水与生活废水,这是山下的排水口 | |||
C-1-32 | 另一种排水口 | |||
C-1-33 | 画栋的图案为琴棋书画,以示古雅 | |||
C-2民居建筑 | C-2-1 | 后沟村的民居有三合院、四合院,图为窑洞式四合院院落 | ||
C-2-2 | 后沟村的传统民居分土窑、砖窑、石窑,图为砖窑窑洞 | |||
C-2-3 | 传统民居——靠山窑 | |||
C-2-4 | 土窑 | |||
C-2-5 | 上下窑院 | |||
C-2-6 | 后沟村张家老院 | |||
C-2-7 | 张家老院大门内侧 | |||
C-2-8 | 张家老院大门内侧门楣 | |||
C-2-9 | 张家老院的墀头砖雕 | |||
C-2-10 | 后沟村的传统民居土窑,图为一处因地势错落而形成的“窑中窑” | |||
C-2-11 | 后沟村将军院,窑洞里的土炕 | |||
C-2-12 | 建造中的砖窑窑洞 | |||
C-2-13 | 在建的土窑 | |||
C-2-14 | 建土窑洞的村民 | |||
C-2-15 | 后沟村吊桥院前的影壁墙 | |||
C-2-16 | 传统民居四合院的大门 | |||
C-2-17 | 院落的门楼,仪门平时不开,表示守住家业,财不外流,人从两侧通行,左入右出 | |||
C-2-18 | 一户村民家的门栓局部 | |||
C-2-19 | 古老的民居,门前老树盘桓 | |||
C-2-20 | 俯瞰中一座民居的景象 | |||
C-3作坊 | C-3-1 | 后沟村至今还保存着原始的酿酒工艺,师傅正将酒凹子搬上进桶 | ||
C-3-2 | 酿酒师傅正在清理酒糟 | |||
C-3-3 | 村民在豆腐作坊磨豆腐 | |||
C-3-4 | 作坊中豆花已经做成,舀出多余水分 | |||
C-3-5 | 妇女在自家豆腐坊,豆花要放在木框里压出水分成型 | |||
C-3-6 | 村民用石碾子磨面 | |||
D. 非物质文化遗产 |
D-1列入国家与政府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无 | ||
D-2未列入国家与政府名录的民间文化与艺术 | D-2-1 | 村民张丕莲在缝制布老虎枕头,民间传说晚上人睡着后灵魂就离开躯体游世界去了,留下的肉身容易被野兽叼走,老虎是百兽之王,枕老虎枕头野兽不敢靠近 | ||
D-2-2 | 村民张丕莲缝制的布狮子 | |||
D-2-3 | 剪纸艺人张金叶(右)和魏变清(左) | |||
D-2-4 | 剪纸 | |||
D-2-5 | 剪纸工具 | |||
D-2-6 | 剪纸艺人张金叶的作品《色香味美》 | |||
D-2-7 | 剪纸作品《大吉大利》 | |||
D-2-8 | 剪纸动物题材作品 | |||
D-2-9 | 剪纸小作品 | |||
D-2-10 | 村中有“红踩哥,绿踩弟”的说法,新娘结婚鞋垫多用黄色做底 | |||
D-2-11 | 传统图案鞋垫——老虎扑石榴 | |||
D-2-12 | 制作虎枕,是后沟村女人的擅长 | |||
D-2-13 | 后沟村女人们在剪纸 | |||
E. 民俗生活 |
E-1日常生活场景 | E-1-1 | 墙上挂的是村民做年糕的炊具——甑 | |
E-1-2 | 擦面食 | |||
E-1-3 | 压面机 | |||
E-1-4 | 儿童睡得香甜,桌上放着她奶奶绣的鞋垫 | |||
E-1-5 | 村民从前的传统服装 | |||
E-1-6 | 村民传统生活用具 | |||
E-1-7 | 在戏台周围的高台上看戏的村民 | |||
E-1-8 | 村中特有的小吃 | |||
E-1-9 | 搓烙团 | |||
E-1-10 | 庆祝丰收的面花 | |||
E-1-11 | 面花 | |||
E-2礼俗生活场景 | E-2-1 | 头戴凤冠的新娘 | ||
E-2-2 | 用于打扮新娘的行头 | |||
E-2-3 | 迎亲的队伍 | |||
E-2-4 | 婚礼上的礼乐班子 | |||
E-2-5 | 最具有山西特色的风俗——闹公婆 | |||
E-2-6 | 婚礼上闹公婆——新娘为公公牵马 | |||
E-2-7 | 送嫁妆的队伍 | |||
E-2-8 | 该村丧俗,16个壮小伙把龙罩抬上黄土高坡 | |||
E-2-9 | 葬礼上,逝者的儿子们要在前面引路 | |||
E-2-10 | “二月二,撵狼狐,架起干柴赶狼狐”把面做的狼伸进篝火里烤着吃,保佑孩子不受狼伤害 | |||
E-3家居信仰 | E-3-1 | 后沟村半坡院的天地神龛 ,居中的位置人不能居住,要留给天地神居住 | ||
E-3-2 | 天地神龛,龛位里的砖雕分两层,下层是供桌,上层是天宫 | |||
E-3-3 | 家家都设有天地龛,供奉着天地神 | |||
E-3-4 | 村民家的土地爷神龛,一般设在一进门的照壁上 | |||
E-3-5 | 窑洞中间的天地神龛 | |||
E-3-6 | 大门上方辟邪龛 | |||
E-4交通工具 | E-4-1 | 接新娘要用毛驴 | ||
F. 生产方式 |
F-1日常生产场景 | F-1-1 | 村中主要的农作物是玉米、高梁、小米,图为村民们在打谷场晾晒谷子 | |
F-1-2 | 一位村民在地里劳作 | |||
F-1-3 | 丰收的季节,村民把果实堆满庭院 | |||
F-1-4 | 村民在西洛集市卖自家的羊 | |||
F-1-5 | 后沟村也出木匠,图为修缮玉皇殿 | |||
F-2生产工具 | F-2-1 | 传统耕作的农具 | ||
F-2-2 | 农具 | |||
F-2-3 | 村民家的土地爷神龛与扁担 | |||
F-2-4 | 村民用不知从哪家搬来的栓马桩栓驴 | |||
F-3手工制品 | F-3-1 | 柳编篮子是后沟村村民的手工制品之一,图为精于柳条编制的刘小狗 | ||
F-3-2 | 柳编主要是编背筐、篓子、篮子等农家日常用品 | |||
F-3-3 | 村民传统灶台用具 | |||
F-3-4 | 村民传统生活用具 | |||
G. 人物 |
G-1村民肖像 | G-1-1 | 窑洞里的人家 | |
G-1-2 | 年长的老人 | |||
G-1-3 | 老汉 | |||
G-1-4 | 后生 | |||
G-1-5 | 娃娃 | |||
G-1-6 | 木匠 | |||
G-2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肖像 | G-2-1 | 民国十六年,后沟村张春贵的爷爷任山西祥记公司经理时与同仁们的合影照 (前排右一) | ||
G-2-2 | 张春贵的爷爷 | |||
H.现状 | 近年来村落的新变化 | H-1 | 后沟村的小学 | |
H-2 | 学校师生合影 | |||
H-3 | 正在听课的学生 | |||
H-4 | 学生课堂 | |||
H-5 | 新建的农耕文化博物馆 | |||
H-6 | 生活器具展示 | |||
H-7 | 农耕文化博物馆内景 | |||
其他 | 调查者有发现的内容 | 其-1 | 无 |
电话:022-27400263
邮箱:chuantongcunluo@126.com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