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贵州:黎平县活态保护让古村落充满生机
发表日期:2015年6月25日      来源:黎平县政府办      作者:杨秀治


       据统计,黎平县共有1754个民族村寨,其中有6个村寨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90个列入全国传统村落,2个列入历史文化名村,3个列入国家民委命名的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个列入省级重点民族文化保护村寨,11个列为州级民族文化重点保护村寨,66个列为县级重点保护村寨。近年来,黎平县整合项目资金对古村落进行整体性、活态性、延续性保护,逐步恢复其固有的生机与活力。

(一)坚持规划先行,促进科学保护。一是加强重点民族文化村寨规划工作。拟定了《黎平县传统村落保护管理办法》,出台了《黎平县传统村落认定标准》,90个传统村落中目前已完成43个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编制,肇兴、地扪2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完成。相关《规划》的编制实施有效保护了民族文化村寨自然地形地貌、森林植被、水体、自然景观及古迹遗址等自然生态环境。二是将全县重点保护民族村寨分为千三天甫六洞9个片区66个民族村寨。充分发挥十洞款会侗族祭萨等民间自治组织为联盟的积极作用,积极指导民族侗寨制定村规民约,调动村民参与管理的主动性。三是加强村民自治建设。加强民族文化村寨保护队伍建设,成立古民居保护协会,专门负责民族文化村寨村容寨貌、民居规划、生态保护等工作;以村规民约形式保护民族古村寨,把古村寨保护工作纳入村规民约,最大限度调动广大群众保护民族村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坚持加大投入,改善设施条件。一是加大对重点民族村寨保护建设的投入。成立了肇兴、地扪景区建设指挥部,加强对肇兴、堂安、地扪等重点民族村寨建设工作的领导。整合资金,加快肇兴景区建设。近两年,共投入资金5.2亿元加强了肇兴侗寨基础设施建设、古民居保护与整治等,实现封闭营运。二是在县级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将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经费500万元列入财政预算,先后拨出1030余万元用于做好县境内民族文化和村寨保护工作。三是将民族文化村寨古民居有偿保护费纳入财政预算,在肇兴侗寨,每年兑现古民居有偿保护费60余万元。四是抓好民族村寨环境整治,强力推进环境提升工程。按照该县环境提升战略要求,认真开展民族村寨整脏治乱活动,净化和美化民族古村落环境卫生秩序。从整治村寨的脏、乱、差现象入手,努力完善村寨公共设施,改善村寨村容寨貌。

(三)坚持文化引领,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出版侗戏《珠郎娘美》、《李旦凤姣》、《梅良玉》等侗戏传统剧目;完成900多首古歌收集整理工作,进一步完善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嘎锦等资料。加强三普中新发现的328处文物点的资料整理。组织出版《黎平行知》、《五溪之神》、《古韵黎平》、《侗族大歌拾零》等成果作品,购买版权并出版《自然的颜色》、《侗族大歌》、《侗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

(四)坚持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一是抓好活态传承。以办节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近年来,该县共投入300多万元扶持龙额河歌节、岩洞六月六侗族大歌节等民间节日20余个,连续举办了5·黎平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极大地促进了各族群众自觉参与保护本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合理开发利用,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以肇兴、堂安等典型民族村寨为龙头,启动侗族文化深层次开发,进一步发挥民族民间文化推动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近年来,肇兴景区开发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其他重点民族村寨开发利用工作进行有益探索。三是积极申报遗产名录。侗族大歌、侗族摔跤等19项代表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侗戏、月也等6项代表作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申报侗族大歌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肇兴被列为全国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和全国六大乡村古镇之一,全国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成功申报遗产名录,有效地促进我县民族村寨文化保护和发展。四是建立侗族大歌保护试点基地。在岩洞镇建立侗族大歌保护试点基地,恢复老、中、青、少大歌演唱队并开展群众性的学歌和赛歌活动,逢年过节为当地群众演唱,并以此带动学歌、唱歌和赛歌活动,逐步实现或恢复村村有歌队、寨寨有歌声的原生环境。目前,该镇农民侗族大歌艺术团已实现商业化运作,其开展的·蝉之歌商业演出活动市场反映良好。五是引进生态博物馆理念,加强对侗族文化遗产保护。目前,已建成堂安、地扪、铜关侗族生态博物馆。通过建设生态博物馆,培育群众的自觉保护侗族文化意识,有效保存了侗族文化。

(五)命名表彰文化传承人,发挥传帮带作用。建立民族民间人才库,共有1300余名民间歌师、戏师、中草药师及工匠艺人,其中496名被县政府命名表彰,56名优秀民间艺人通过县人社局初、中、高级资质评审。通过他们的传帮带,使该县民族文化得到较好的传承与保护。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