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家乡在时代变迁中让人渐觉陌生
发表日期:2015年2月22日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在外地上学、工作20多年,春节回山东老家过年已成习惯。虽说火车速度越来越快,但一年一回的故乡小村已让人渐觉陌生,春去春回中,家乡在时代变迁中让人深思。

  手写对联变成“印刷品”

  记者的家乡齐尧村是一个只有四五百人的小村子,也是一个很有历史的小村。

  不管村子如何变化,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始终没有变,之前不管家里有钱没钱,各家各户都会买上几张大红纸,折叠、切割后变成对联、门心、横批,送到“文化人”家里,让他们帮忙写春联。村子里原先有三五个毛笔字好的老“秀才”,他们一般过了小年就开始忙活,一直到大年三十,保准能让全村“春光满院”“万象更新”。

  从“天增岁月人增寿”到“六畜兴旺”,以及满院贴的“福”字,大红纸一点没有浪费,变成了点缀院落、全村的大小红花。如今还是那红灿灿一片,但没有了一丝“墨香”,传统中手写的春联变成了印刷品,也变成了一些企业的宣传品。随着那些“老秀才”们离世或身体渐弱,春联几乎都要到大集上去购买。

  与村里的父老聊天,经常听到谁家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谁家谁家的孩子在城市有了好工作,村里大学生多了,但没有人能够给家乡写个春联、续续家谱,很多人家的家谱上,最下边的一行已经由毛笔正楷变成了歪歪扭扭的钢笔字。

  “鞋样子”“纳鞋底”难见

  翻翻老妈的旧衣柜,翻到一本旧杂志,里面还有几双用报纸剪的、已经发黄的“鞋样子”,这些“鞋样子”已经陪伴我走过了很多年,上大学之前,还穿着妈妈一针一线纳的布鞋。“再也没有人会这些了,也用不着了,买鞋穿结实还好看。”妈妈对我说。

  做布鞋可是一个程序复杂的活,先是打浆糊把一些破布、碎布头粘贴在一个木板上,这叫打袼褙。等到袼褙完全干透后,再按照脚的大小剪出鞋底的样子,一般一个鞋底需要十几层袼褙,包上沿条粘贴在一起,再用麻线一针针缝起来,这叫纳鞋底,很多旧电影里都有农村妇女聚在一起纳鞋底的场景。

  鞋底纳好了,做鞋面就用到了“鞋样子”,用袼褙按照鞋样子剪下来,再用一个好看的布装饰到鞋面的外边,与鞋底缝在一起,这样一双透气、舒适的布鞋就做好了。而现在的鞋底不再需要这种复杂的手艺活儿,人们穿的也大都是购买的运动鞋、旅游鞋。

  很多老年人担心现在的年轻人啥都不会干,尤其那些新结婚的小媳妇,再也没有纳鞋底、剪裁衣服的本事了。

  县城安新家 回村拜大年

  回到家里,总能听到一些年轻人在县城买房的说法。邻村的小庆就是这样,新媳妇进门前要求必须在县城买房,小庆的父母只好凑了十多万元的首付,新媳妇这才进门。小庆结婚在县城买房,还让早结婚的嫂子不满意,也闹着要在县城买房子。

  大年初一,村子里每个家族的年轻人总会聚在一起绕着全村拜年。年轻人都很努力,有上学有成的,有常年外出打工的,还有自己在家搞运输的,没有待在家里“啃老”的。到外面世界增长了见识的年轻人,少了对故乡村落的认同感,加之镇上要并村的传言,很多人选择了在县城买房。

    走在村子的街道上,很多老房已经破败,很多人也已经在县城居住,只有到年根底下才回到村子里的家。祭祖、拜年,县城里居住的村民会在初一上午开着车回村子,挨门挨户地拜年,无论在县城居住多少年,村子里的拜年传统并没有忘记,亲情也在一来一去中延续着。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