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路在何方?
发表日期:2014年11月26日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肖正华
       这村里站着最后一座房子,荒凉得像世界的最后一家。这条路,这小村庄容纳不下,慢慢地没入那无尽的夜里。小村庄不过是两片荒漠间,一个十字路口,冷落而悸惴,一条傍着屋宇前去的通衢。

       捷克诗人里尔克的诗作《这村里》给我们描绘的是一个已经消亡了的传统村落的荒凉景象。尤其对于有着悠久灿烂农耕文化的而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近十几年来,数以万计的传统村落已经或者濒临消亡的境地,正加速带给这个正在深化改革的国家有关保护与发展问题的深刻反思。

       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中央及有关部门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问题越来越重视,新一届领导集体更是将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意义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陆续颁布了相关政策,中央财政也首次针对传统村落保护拨付资金。如今,社会各界呼吁多年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1120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组成员李华东教授接受《建设报·住房》记者独家专访时说。

       1125日下午,本报记者发稿前,又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组获悉,在各地初步评价基础上,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7部门已于当日联合公布了新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单,至此,列入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已从之前的1561个扩增至2555个。

期待已久的国家行动

       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当下,经济社会在快速发展,城镇面貌可谓日新月异,的确令世界瞩目。但与此同时,大量浓缩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的传统村落的不断消亡,又令无数世人感到无比痛心和惋惜。

       的农耕文明有几千年的历史,的历史便是从村庄发展起来的。但是有的传统村落因为人走屋塌自然消亡,有的则在城镇化进程中被拆除、被改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曾感叹: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事实的确如此。201310月,国新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等情况新闻发布会披露的数据显示:全国经调查上报的1.2万多个传统村落仅占国家行政村的1.9%,自然村落的0.5%,其中有较高保护价值的村落已经不到5000个。

       这真的不是危言耸听,相关机构的调查数据表明,在2000年时,我国还拥有360万个自然村,到了2010年,已减少到270万个,7年间消失了约90万个村庄。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也显示,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总数为9707个,至2010年仅存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传统村落。

       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下,发展壮大经济、增强国力是必然路径,但事关民族历史记忆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程也刻不容缓。在以冯骥才为典型的诸多代表们的强烈呼吁推动下,2012年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成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开始着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相关工作。

       同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组织开展了全国第一次传统村落摸底调查,在各地初步评价推荐的基础上,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并公示,确定了第一批共646个村落列入传统村落名录。20138月,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共915个村。20144月,第三批传统村落开始申报;并在10月底结束专家评审。

       与此同时,本报记者了解到,中央财政计划用3年时间集中投入超过100亿元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这是中央财政首次针对传统村落保护拨付资金。2014年面向第一批327个传统村落的16.8亿元补助资金目前已全部拨付到位。首批受益传统村落每村可获平均300万元资金用于环境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此外,中央财政还将投入7亿元用于这些村落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警惕“保护性破坏”

       在专访李华东时,本报记者看到了堆放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组办公室里的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传统村落申报资料。 

       “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单已经公布,认证单位由之前的4部门扩充至7部门,这在某一角度说明了国家对包括传统村落在内的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这一屋子的申报资料反映出地方政府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重视程度在提高。但是,有些地方并没有充分把握传统村落申报的重点,也就是并没有真正思考和理解保护与发展的内在含义,因此并没有获得专家组的认可。尤其是从为申报中央财政支持而编制的保护发展规划、项目需求表来看,有些村落明显能看出来名为‘保护发展’,实则变相做商业开发,把传统村落的价值简单地等同于经济价值,而且是一时、一地、一人的片面经济价值,这类规划就直接被否决掉了。目前最担心的就是,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和科学的方法,资金的介入反而会好心办坏事,结果是造成保护性的破坏,一定要严控这种现象的出现。”李华东对本报记者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司长赵晖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认定传统村落不是给“帽子”,而是为国家和民族找“宝贝”。对列入名录的村庄,目标是通过中央、地方、村民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大投入,用3年时间使村落文化遗产得到基本保护,具备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基本的防灾安全保障、基本的保护管理机制,逐步增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综合能力。“对没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不是不保护,够不上国家级传统村落的,会指导地方建设省、市、县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综合起来看,传统村落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建筑、历史、文化、经济、艺术、社会6方面,但由于公共意识的严重缺失,目前,我国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还存在一些偏差。赵晖认为主要表现在:社会认识不够。一些开发商或旅游公司过于追求经济价值,对传统村落过度开发;很多游客保护传统文化意识不强,盲目猎奇和追求新鲜刺激,旅游公司则为了迎合游客对传统村落进行过度开发;村民自身认识不足,长期经济落后导致文化自卑,认为自己的东西就是落后、需要抛弃的,城里的就是好的,为了追求所谓“好的”而对自身的遗产不珍惜,轻易丢弃、毁坏、改变;政府管理、指导力度不够,重开发,轻保护。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警惕保护性破坏。其实,最低限度的干预就是最好的保护。”李华东还对本报记者表示,传统村落需加强村落活态保护,即保护居民原有的生产生活场所和方式。“要严控商业开发面积和类型,尽量避免和减少对原住居民日常生活的破坏性干扰,更不要将村民整体或多数迁出由商业企业统一承包经营,以及不加区分将沿街传统民居一律改建商铺等现象。”

“发展”反对过度商业化

       新一轮改革过程中,反复强调要有“底线意识”,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更需要坚守底线。根据相关政策要求,保护传统村落不得逾越的“红线”包括:保持建筑、村落以及周边环境的整体空间形态和内在关系,避免“插花”混建和新旧村不协调;注重村落历史的完整性,防止盲目塑造特定时期的风貌;注重文化遗产存在的真实性,杜绝无中生有、照搬抄袭;注重文化遗产形态的真实性,避免填塘、拉直道路等改变历史格局和风貌的行为,禁止没有依据的重建和仿制;注重村民生产生活的真实性,严禁以保护利用为由将村民全部迁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在2014年出台的《关于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将对保护对象实行挂牌保护,严禁拆并传统村落,反对整村开发和过度商业化,加强村落活态保护,要让传统村落“见人、见物、见生活”。 

       除了强调保护之外,传统村落也必须重视发展。尤其是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同时发展产业,让村民尤其是年轻人,愿意留、也能够留在村里。有的村落担心影响经济发展,怕加入“传统村落名录”后,“连门板上钉个钉子,都要报经国务院批准”。这显然也是一种误区。

       对此,民间文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罗杨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保护传统村落并非被动地对抗岁月的磨砺,而是既要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属性,又要让传统村落跟上时代的节拍,实现传统村落在原有文化根脉上的涅槃新生。“要让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共融,村落景观与人文蕴含并存,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承接,古老记忆与未来憧憬贯穿,使古老的原生态与美好的新生态交相辉映。”

       北京大学教授吴必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传统村落的快速消失,其实最主要的力量来自于工业化、上层推动的撤村并镇式城镇化和近十几年的建设新农村运动。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问题上,没有产业和生活,就谈不上任何保护。“因地制宜、适度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拯救传统村落,过去是这样,将来更是如此。同时,相关部门应该一起推进传统村落保护而非单干。”

       显然,传统村落名录确定下来,其保护的工作不是已经完成,而是刚刚开始。要防止以往申遗时出现的谬误——把申遗成功当做“胜利完成”。事实上,传统村落被确定之日,才是严格的科学的保护工作开始之时。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