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明白本来面目才有未来畅想——小议传统文化与城镇化
发表日期:2014年10月24日      来源:临海新闻网      作者:林晖

人类从遥远的农耕时代走到了今天的工业时代,城镇化也逐渐演变为工业文明的现代化畅想。于是,传统文化的泥土芳香不断被石油衍生物的浊气遮掩、稀释、取代。

传统文化,这个当下以时髦语言“国学”取代之的宝贝正不断地在“建设性”、“保护性”、“人为的”破坏中消失、变异、扭曲。本质上是乡土的社会,“空壳化”、“假洋化”随处可见。千城一面,万楼一貌。更为遗憾的是在小学、中学课本中,古代的经典诗词文赋也在遭到剔除、过滤,甚至清洗。乡愁落不了地,扎不了根。传统文化渐行渐远,历史文脉断断续续。

      明白本来面目才有未来畅想。寻根问祖,知来处方能开未来。空中楼阁是提着自己脑袋想上天,这是万万不可能的。

      以台州府城文化为例。台州府城文化属于吴越文化范畴,其主流无一例外地体现了中华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共性。只是由于地域、方言、习俗的差异,而呈现出区域文化的个性特色。最典型的就是佛教天台宗。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灭佛,僧人南迁,江南佛教开始兴盛。天台宗遂出现在南北佛教融和的隋唐时期。天台宗是印度佛教东来而与本土文化和合汉化的结果。作为以止观为道(法)的东方内省型文化,她受到政府的礼遇和社会道俗的隆礼。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用全国GDP4%左右费用,派遣唐使进入。这些使团人员带着当时最稀缺的黄金,以最大的忍耐和归零的心态,如饥似渴地学习的经验,天台宗也从唐代开始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如日僧最澄(767-822)先从唐僧鉴真(688-763)的弟子处学习天台宗,在国内传教。后于唐贞元二十年(804)以“还学僧”(留学僧)身份随遣唐使入唐求法,登陆后在台州府城临海拜见剌史陆淳。最澄在数次以黄金答谢台州官员和天台宗高僧被坚拒之后,如愿得到天台宗九祖湛然的弟子道邃、行满的授戒、传经,及佛教典籍、植物种子。翌年五月搭遣唐使的船回日本,尔后正式创立了“日本文化之母”——日本天台宗。一个世纪后,昔日的学生打败了老师。北宋盛行茶道。一片绿叶遂从“仙茗”演化为“佛茶”,由植茗修道到以茶供佛,茶禅一味。南宋建都临安,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朱熹传道江南,台州享誉“小邹鲁”之称。宋元之际,浙东学派在哲学和史学上的影响名震海内,儒释道人才也向临海汇聚,台州府城文化三教并存,种类齐备,发展完善。

      了解本来面目,目的是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精神。传统文化之美不是过去式,而是进行式、将来式,需要在当今的生活中去发现、去传承、去创新。如“五水共治”中的“防洪水”、“排涝水”,古人的智慧就很值得学习。暂且不说北宋熙宁年间江西赣州的排水干道“福寿沟”至今还在造福百姓;这里仍以临海的台州府城为例,同样也是北宋熙宁年间,府城内就有三大州河(清涟、新泽、清水)。尽管前后几番堵塞、淤积,几番疏浚、重修,至清代,水路依然存在。老地名中的“三飞(禽)四走(兽)桥”,“桥上桥”,都足以让后人畅想那时府城清水环绕的景象。州河沟通城内大小井塘、支河,配合坚固的城墙,加上平原水库“东湖”,雨越大,都可通过河、井、塘、湖调节容量;水越多,都能通过东湖、护城河排泄到灵江。可惜现代人为快速推进城镇化,不断填塘、平河、造路、建房,护城河水路也被大酒店截流了一大半,水流不畅了。“天仙配、大田汇”。大田平原内涝越演越烈,也跟那区域路面大面积硬化,房子、公路不断抬高地面高程,阻水障碍越来越多直接关联。洪涝灾害频频惩罚,这是人类自作自受。当下流行语叫“不作死,不会死”。

      人类不能拒绝城镇化。但城镇化对传统文化也应该“息之缓生”。现代人应该敬畏自然,保护人文。否则,走得太急、太快,容易失去本性,忘记来时路。如鸡犬相闻、守望相助的生活圈;建筑、文字,以及口传心授的“活化石”;中华传统文化和古代文明;自然遗产和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倍加珍视和保护。虽然,学习、传承传统文化是一场永无休止的寂寞散步,但我们必须坚持下去。不但要有明白本来面目的清醒头脑,而且还要有保存自己历史文化的责任担当。用老一辈学者的话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我也学着凑合着写了个对子:“读原著,自深思,重实干智干;求静心,戒飘浮,忌人云亦云。”

      放眼国内,凡逢短时骤雨,总有某某城区积水成灾,甚至车毁人亡的消息。究其祸因,不乏执事者自以为是,以现代傲视传统,漠视先人经验的成分。

      放眼全球,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传统文化还在。这是因为维系的四大柱还在:土地、家族、宗教、民俗。

      但现实中,那些地方文明萌芽较早的古城,那些树拥石抱的山村,那些海阔天空的岛上,相依相存的传统文化却正陷入唇亡齿寒的困局。以自然村落为例,2000年有363万个,十年后,减为271万个,再两年缩为230万个,而且其中的传统村落仅1万多个。当下,依然进行中的拆旧建新,人走村空,使农耕家园危在旦夕。因此,我们除了自信,更要忧患,更要自强、更要复兴。

      有传统,才有未来;知来处,才有出处。当然,保护的不应停留在传统文化的躯体和外壳上,重要的是复活其血肉和灵魂。从地理、物理走进心里,续写记忆,弘扬精神。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