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发表日期:2014年4月1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志勇
始于互联网的大数据,除对经济、政治外也在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近日举行的全国古村落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业界热议——
古村落如何面对大数据
海量信息正在不断地刷新人类的视野,始于互联网的大数据,其影响除了在经济、政治上,同时也在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数据”准确的人群指向性和可量化的知识分析,会为古村落保护开启怎样的管理模式,成为业内学者在今年春天的全国古村落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主要议题。显而易见的是,用数字化手段取代传统手工编目的方式管理的古村落调查资料,按照相关规范与标准实现古村落遗产数字资源的永久保存,将为古村落的保护提供诸多的便利,并夯下坚实的基础。不过,大数据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
在近日举行的全国古村落工作经验交流会期间,广东省民协和大连理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等合作建设的“基于大数据架构的古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云服务平台建设”课题研究正式启动,迈出了从大数据视角处理古村落资源的重要一步。据广东省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李丽娜介绍,该项目以广东200多个古村落为示范,针对传统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源数字化处理的难题,提出了古村落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模式,对古村落文化大数据进行挖掘整理,包括资源整理、标注、检索、分类、构建知识图谱以及资料深度关联分析等。
“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大众知识生产的思想,这一项目还将搭建向公众开放的平台,让每个对古村落有兴趣的人,而不只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都能通过互联网‘进入’古村落。”李丽娜说。
让古村落“触网”有两个好处:一是,在定期采集和发布数据的前提下,可以实现古村落的实时跟踪管理,特别是对古村落的生存状况和相关非遗项目的传承状况发出预警;二是,在现有网络环境下,通过权限控制和隐私管理等手段进行古村落信息的发布和反馈,既能保证非遗项目持有人及原住民群体利益与国家信息安全,又能促进古村落数字资源的传播共享。
“数据必须共享,才能实现它多方面的价值。”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博士后杨红说,“从古村落的特殊地理位置、原住民现实生存状态出发,通过数字平台发挥商务、传播、培训等功能,拓展遗产资源的合理利用渠道,通过实现遗产增值来更有效地促进传承。”
2012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传统村落的调查与认定,并颁布了首批传统村落名单(646个),2013年又颁布了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单(915个)。但光有名单对于保护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经过科学调查的村落档案。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告诉记者,民协正针对这一问题,着手联合影像和数字化方面的专业人士开展古村落的立档调查,按照“一村一档”建立传统村落档案,调查手册由文联副主席、民协主席冯骥才任主编。
在各界人士的努力下,古村落的保护已经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截至目前,全国多个地方、多个科研机构均已启动相关的研究课题和数字化项目,但若不考虑数据库的对接问题,就可能造成信息孤岛。对古村落而言,大数据是抢救、保存与保护的手段,不能以数字化保护为名,造成任何形式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要摸清古村落以及各类非遗的家底,要明确采集对象、采集内容、技术标准等,并制定详实的采集大纲,继而实施规范采集,并要管理和利用好这些来之不易的调查数据,顶层设计是关键。
庞大的数据资源让学术界得以像商界那样开启量化进程,但面对各种形式的调查采集工作,必须明确的是,大数据的关键词是“数据”,是通过调查所获得的可用于科学研究、技术设计、查证和决策的量化信息,正如东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赵琛所言:“一栋民居、一座村落,因为火灾被毁了,光凭借一组照片,或者一部影像纪录片,我们是无法把它复原的,而必须有大量的、科学的、系统的数据作为支撑。”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