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城镇化建设与古村落保护
发表日期:2014年4月12日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钱汉东

       当前,我国制定了相关政策,积极推动城镇化建设,以实现城乡共同富裕。这是顺势而为的好事。但是,也必须看到,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古村落被推倒,古老的文化遗存也随之消失。中华古老的农耕文明记忆一点点遗失,这实在太可惜了。推动城镇化发展不可逆转,但在建设发展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地保留文化遗存,值得人们关注。

       原始古老的村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先民们和谐地聚集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生存目标:抵御自然灾害和获取生活食物。先民们择水而居,筑寨而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先民古老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这是古老社会形态的缩影,也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所系。

       以江南水乡古村落的发展为例。江南,河道如织,石桥纵横,呈现出典型的水乡景致。世世代代的居民住着传统建筑,或粉墙黛瓦,或高墙深院,或雕梁画栋,形成独具江南特色的亮丽风景。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发达的农耕经济,让原始的古村落又催生派分出集镇,工商业萌生并蓬勃发展。在传统古村落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朴素的人文理念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文人雅士的直接参与,江南大地孕育出一种“士大夫文化”,而士、工、农、商各界的彼此互补、融合,更是构建起具有特色的江南乡土文化。江南水乡古村落大多蕴涵书卷气,富有文化气质。如果,当年在城市化过程中,这些文人建筑、私家宅园遭到破坏的话,那今人何从领略江南独具特色的文人建筑和诗情画意的园林文化的魅力呢?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各项水利移民、生态移民、工程项目移民的过程中,一些古村落“不可避免地解体或遭到破坏”。2000年时,我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到了2010年,仅仅过去10年,总数锐减为271万个,10年内减少90万个自然村,其中不乏见证历史创造、文化景观、农耕时代的乡土建筑。

       多年来,我奔走于田野乡村,亲眼目睹了农村人口向城镇大量转移之后,一些村落从“空巢”到“弃巢”的荒凉景象。就连水资源一向充沛的江南水乡,或因自然淤塞,或因人为填埋,或因污染破坏,一些地区的水竟然无法饮用,被迫饮用矿泉水,实在让人痛心!

       在当今“重经济轻文化、重开发轻遗产、重建设轻保护”的情况下,“建设性破坏”遗产事件时有发生。在新城镇开发、新农村社区建设中,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古街道等未能得到妥善保护。随着古村落中那些古老的宗祠、村街、戏台、水井等有形遗产的消失,一些古村名、古镇名、古街名也淡出人们的记忆,其所附带的历史文化信息逐渐消失,有的地名仅存在于历代文章典籍之中。传统村落正在瓦解,迫切需要我们施以援手。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进城打工潮持续了数十年,如今,50岁以下的男性村民已经很少有人能够讲述他们的村落和宗族的故事了。故事里的主人,除了自然老去的外,在城镇化过程中,也将一批批随子女进城养老,从而永远地离开故事的发生地。这是一种不易被觉察的、隐形消亡的文化遗产。人文学者冯骥才说得好,“如果一个民族农村的文化没有了,那么这个民族文化的根就基本上没有了。近些年,古村落迅速大量消失。在当前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古村落、保护古村落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积淀,显得刻不容缓”。
       值得欣慰的是,对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古村落的保护,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2012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共646个传统村落名单,对经评审认定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分批列入传统村落名录,“纠正无序和盲目建设,禁止大拆大建”。这实在是明智之举,但还要加强监管,加大保护力度。

       古村落,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尊重、保护前人留下的优秀遗产,即是保存中华民族的一份集体记忆,也是保存中华农耕文明之根。没有了根,文化的传承就断了血脉!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