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留住“美丽乡村”的风骨神韵
发表日期:2014年3月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程天赐
       村落是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的源头与根据地,至今还有一半人在这种“农村社区”里劳作生活、生儿育女。从古至今,最能体现民众精神与气质的民间文化一直活生生地存在于村落里。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基因库。但是近年来,传统村落却在快速消亡。抓紧摸清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加强保护迫在眉睫。前不久,笔者实地考察了福建省连城县四堡古镇、宣和乡培田村以及云龙桥、永隆桥等传统村落。

       在培田村古意幽雅的进士第,76 岁的屋主吴日高老人,紧攥着我的胳膊,将我请进他家,从天井的鱼缸、盆景,厅堂的雕饰、楹联,到他曾祖——清朝武进士吴拔祯练武石的故事,一串家珍让人真切感受到村民对文化的敬重和自豪,令人感动、感慨!

       培田村有 800 多年的历史,30 余幢“九厅十八井”形式的高堂华屋、21 座宗祠、6 个书院,约 7 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居住着 1000 多人,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培田村的耕读文化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几百年的老房子,居住条件已不能适应现代生活。古村落的保护与村民渴望改善生活条件的要求之间产生了矛盾。

       连城县积极探索,加大保护力度与合理开发利用并举,编制《培田古建筑群保护总体规划》和《培田古村落申报 4A 旅游区改造规划与提升设计》。在培田村旁,规划建设培田新村,鼓励和支持群众在远离古民居的新村建设新居。

       2009 年 1 月,在宣和乡党委、政府的协调下,连城县冠豸山风景区管委会和培田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理事会签订了《培田古村落保护开发和旅游资源经营权合作协议》。村民得到了实惠,纷纷自觉参与古村落的保护开发。连城县财政和民间筹资 2000 多万元,对衍庆堂、衡公祠、致祥堂、锄经别墅、大夫第、古街、容膝居、绳武楼等进行了抢救性修复,更换破旧损坏的柱子、木板,拆除有碍观瞻的杂乱建筑,生活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如今,山环水绕、飞檐翘角的培田古村落重焕青春、韵味十足。

       从“要我保护”变为“我要保护”

       培田古村落保护的经验给人以启示,很多专家建议:各地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村民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古村落保护长效机制。

       各级政府有必要将古村落保护的开支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采取“政府给一点,民间筹一点,收益补一点”的办法,拓宽筹融资渠道,调动民间保护古村落的积极性。同时,建立“古村落保护智库”,聘请文化顾问,吸纳热爱古村落保护、对古村落保护较有创见的社会有识之士、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古村落保护规划的制订,并作为长期的保护目标。

       同时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古村落应成立村级保护协会或理事会,成员由村里或周边德高望重的老人、党员代表、屋主代表、村民代表组成,由村委会牵头。保护协会主要行使古村落保护的巡查责任,严格执行保护规划,将从前的“要我保护”转变为“我要保护”。

       任何一个古村落的保护,目的都是为了建设美好家园,使大量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古村落保护的关键是延续活态的人文传统,这就意味着不要让古村落成为“空壳村”,要让百姓的真实生活、日常用具、生产耕作、四时变迁、节气迎送、迎神赛会、民俗信仰等成为古村落文化的丰富内容。

       唤起文化自觉

      古村落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古”、“活”、“和”这 3 个字上。“古”即有历史,有年代,有文化底蕴;“活”即有传承,有沿革,有历史记忆;“和”则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村落选址与建筑格局,文化与环境相调节适应的传统生计、生活方式,以及古朴的民风、和谐的人居环境等。“古”是古村落的基本要素,“活”是古村落的灵魂所在,而和”则是古村落的生命之源。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乔晓光认为,古村落保护的核心因素是人,古村落的灵魂是通过人体现的,要尊重村落的主人,使村民热爱自己的文化。更要通过体制创新和激励机制,让一部分农民愿意回到乡村,劳动致富,合理开发古村落旅游等,让有人气的古村落回归日常生活,充满生机。

       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认为,虽然城镇化是一种必然,但不能用一种发展形态取代另一种文明形态,古村落不仅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也是文化传承的血脉。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强调古建筑的完整性,更要重视对古村落的内涵和村落中活态文化的保护。

        毋庸置疑,保护和弘扬农民群众创造并为此感到自豪的传统村落文化,也就是留住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风骨”所在。通过探索有效的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和出路,唤起全社会对古村落保护的文化内省和文化自觉。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