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为了那记得住的乡愁 ——政协委员纵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明的传承与重构
发表日期:2014年1月6日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廉维亮 肖飞
      编者按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抹乡愁,而这乡愁大多与乡土有关:或是村头袅袅的炊烟,或是老宅嬉戏的身影;或是邻里相助的点滴,或是年节风俗的记忆……

       乡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每个人的精神故乡。今天我们仍在浸润与延续着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乡村所日渐成形的价值与文明,可以说,乡村是文明的根基。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这个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看得见的古村落、古建筑这些物质文化遗产;二是人文、地域风情、民风民俗这些看不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有地方特色的产品本身也承载着乡村文化。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去历史、去文化”现象比较突出,主要原因就在于一些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不到位,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我国有着 5000 多年的文明史,许多城镇本来就有着各自的历史记忆。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应该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特别是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城乡一体化发展,应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条件,让乡民情感有承载依托,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

       为此,我们围绕“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明的传承与重构”主题邀请了一批政协委员进行笔谈,现将他们的观点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全国政协委员骆沙鸣:防止农村特色的湮灭

       观点提示

       防止农村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农耕生态特色、民族宗教特色被城市化广场、草坪、建筑、雕塑等雷同的景观取代

       把美丽乡村农产品变成具有文化内涵的商品、礼品、艺术品和收藏品

       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应推进镇村联动,同步规划,同建基础设施,同享公共服务。努力实现美丽乡村产业布局,带动就业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一体化。应防止农村特色的湮灭,其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农耕生态特色、民族宗教特色勿被城市化广场、草坪、建筑、雕塑等雷同的景观取代,勿急功近利,急于求新,勿克隆成“千乡一面”的华丽外表。

       应保留乡村风土、风物、风俗和风景的本土性、文化性、生态性、小规模性和体验性等特征,运用“产、村、景”一体化的乡村规划建设理念,避免大拆大迁,保留古建筑传统民居和建造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乡村建筑。使我国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在视觉审美上具有奇特性、丰富性和愉悦性,在认知体验上具有参与性、互动性和生态持续性,在传承文脉上具有延续性、原真性和整体性,努力把生产、生活、生态的空间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让景观回归地方风土,生产与经营转化为景观。

       发展创意农业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载体,通过发展创意农业,带动农业科技研发和推行标准化生产,打造和提高农产品品质、品牌、品味。把美丽乡村农产品变成具有文化内涵的商品、礼品、艺术品和收藏品。对农村生产、生活、生物、生态的多个环节进行有效创意组合,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形式、工具、方法、产品进行创意和设计,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和传统农业的边界,延伸产品的生产链、服务链和价值链,提高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
       全国政协委员朱晓进:设立江南水乡保护区或保护带

       观点提示

       江南水乡风貌的保护,不是全面保护,而是部分保护,是重点保护

       水是江南水乡的灵魂,保护水系和水质,是保护江南水乡风貌的重要任务

       设立江南水乡节,使江南水乡的历史文化与风俗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我们知道,苏南地区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但是江南水乡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风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许多河流断流或消失,水系退化,水质变差;城镇化及工业化发展,使大批农田消失;镇村大拆大建破坏原有的历史风貌,盲目吸收现代元素、国外元素,导致乡村不像乡村,城市不像城市;传统江南水乡的人文内涵也在逐渐消失或改变。随着古镇建设中原住民迁出,社会结构变异,民风民俗渐失。

       要整体回到过去的江南水乡是不可能的。因此江南水乡风貌的保护,不是全面保护,而是部分保护,是重点保护。为此,我们建议设立江南水乡保护区或保护带,保护有价值的江南水乡风貌,如稻作文化保护区、江南水乡经济作物保护区、江南水生农产保护区、江南鱼耕文化保护区、江南湿地保护区、江南传统工艺保护区、江南古建古桥保护区等。

       水是江南水乡的灵魂,保护水系和水质,是保护江南水乡风貌的重要任务,必须下大力气保护好江南水系,还江南人民本来就有的山青水绿。只有这样,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广阔的发展空间,永久展现江南“鱼米之乡”的风貌。对江南水乡内的古镇及其文物古迹和风貌地段,根据价值的不同,制定保存等级。

       要特别加强江南水乡文化的研究。建议把吴文化的教育引进学校,还应设立吴文化节(或江南水乡节),有力地宣传、传承好吴文化,使江南水乡的历史文化与风俗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福建省政协常委金铁平:深入研究广泛宣传创立历史文化村镇旅游品牌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承载着深厚的乡土文化传统,是历史文化发展的活化石。福建省有 60 个镇村获得国家、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称号,其中 23 个镇村获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称号。

       为了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我建议:

       引导教育科研机构加强对历史文化村镇的深入研究。

       建立“历史文化村镇”网站,动员社会各界,将反映历史文化村镇的文字、照片上传到网站上。通过互联网迅速、快捷、大范围地宣传历史文化村镇的特色风貌。

       对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村镇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对于都市边缘型的历史文化村镇要集中有限的资金,对村镇中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街区进行适度的保护。对于偏远型的历史文化村镇,可进行整体性保护。

       在开发历史文化村镇旅游资源时,要有意识地进行发掘,注重树立有特色的旅游品牌,如代表福建客家风情的土楼、体现福建茶文化的古村镇,还有体现福建海防历史的一些村镇。在进行具体的旅游开发时,要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综合平衡,使当地居民收入增长与历史文化村镇旅游业增速相适应。

       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保护乡村文化的生态系统尤为重要

       观点提示

       关注村落空间,保护好文化的生态系统尤为重要

       实施青年农民“固土”培训计划,留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

       改变“送文化”“种文化”模式,加强农村特色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文化服务与农民生产生活不同程度脱节,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存在不同程度断裂、萎缩和盲目商业开发造成的肢解,在传统文化和现代公民素质基础上的农民、农村的“文化发展力”建设不足等问题。作为“乡村文明行动”重要内容之一的乡村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加强投入,更关键的是确立乡村文化的生态视野。

       文化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农村文化生态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村文化生态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缺失。建议实施青年农民“固土”培训计划,即以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村手工艺等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或结合特色民间文化发展手工艺等农村副业,同时设立农村“产学研”合作基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其次,保护农村文化生态,还要关注文化的发展空间。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传统村落的抢救性保护。历史文化不只属于我们当代人,还要留给后人见证。我国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农村。关注村落空间,保护好文化的生态系统尤为重要。

       此外,要重视民风民俗。乡村文化是个生态系统,最讲民风乡情,讲尊老爱幼,我们自己的好传统要保护好、传承好。应改变以往单一的“送文化”“种文化”等城市文化输入模式,要充分认识农村文化的价值,抓住农村特色,加强农村特色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如结合农村特色手工艺资源建立“手艺传习所”,成立“农村特色文化服务中心”等。还可探索政府出资、企业参与、行业协会主办、机构联办的管理模式,为农村特色文化资源转化搭建服务管理平台。
 

       湖南省政协委员胡彬彬:建立古村落“旅游扶贫”模式

       湖南是全国的农业大省,农村和农业十分有特色,特别是在武陵山片区的大湘西。过去,我们一般认为,因为湘西地区多山,很多耕地都开垦在山上,农机设备根本无法发挥作用,相比起当前很多地区规模化的农业发展,大湘西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是一个极大的劣势。但是,这样一种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又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加上大湘西丰富、独特的自然,我们可以借鉴台湾发展精致农业的经验,将大湘西的农业打造成手工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进而发展成为旅游观光农业。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像台湾的精致农业那样,做成产品进行销售。

       全国像大湘西这样的地方很多,对于这种地方的发展,对于这些地方的古村落,我们不能将扶贫业和旅游业剥离开来,建议可以率先在全国建立“旅游扶贫”这样一种模式。农民也可以将手中的资源变活,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财产权。让他们更加爱惜自己的土地,爱护自己的村庄,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延续,真正打造环境友好型的村落。

 


       大连市政协委员秦岭:给农村“非遗”创造活态传承条件

       我国有着 5000 年的文明史,先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散佚于民间尤其是农村。以大连为例,目前共有 6 项国家级保护项目,包括复州皮影戏、复州东北大鼓、复州双管乐、金州龙舞、庄河剪纸、长海号子,这还仅是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部分代表项目。

       无疑,对文化资源的挖掘还要继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还应进一步加大。其中,为了能够活态传承,对民间艺人的保护更为重要。眼下很多艺人并不能以其技艺为生,在他们生存的环境中也没有受到相应的尊重和礼遇,因此,对艺人的保护既要给予他们相应的生活条件,还要为其创造能够活态传承的条件。
 

      重庆市政协委员李远杰:创新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模式

       重庆市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16 个,约占全国总数的 1/11,在全国省区市所占比例中处于领先水平,其中大部分地处偏远乡镇。由于乡镇可用于开发的土地不多,且不少规划在古建筑群周围影响对古建筑的保护;传统规划思维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现实需求脱节;资金投入不到位,业主单位融资困难。因此,应创新乡村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模式。

       建立一套以文化保护和产业发展需要来确定土地投入量的机制。

       产业发展必须在当地自然环境可以承载的范围内进行,因此建议引入前期承载力研究,并以此作为保护与发展的根本性、基础性参考。

       规划方案需符合新型城镇化要求,适宜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的规划标准,强化产业发展规划,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产业。

       以文化保护为基础,历史文化名镇为载体和依托,以旅游业发展为途径,打造以旅游业为龙头,集观光、休闲度假、养生、文化产品生产、配套设施建设的长产业链,使旅游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模式之一。

       创新投融资方式,探索发放债券和福利彩票,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同时,通过财政投入,形成资金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事业中来。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