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城镇化建设中要保护好古村落文化
发表日期:2013年12月18日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尹卫国
       日前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一首歌唱道:“乡愁是情感的记忆,是一壶陈年的老酒。”保留村庄原貌,记住乡愁,就是保护古村落,保护农耕文化。

       近年来,不仅城市大拆大建,变成“千城一面”,许多农村也在搞大拆大建,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据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冯骥才数年实地调研得到的数据,2005 年,能代表或体现中国农耕文化的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有 5000 余个,到 2011 年只剩下不到 3000 个,冯骥才在全国政协会议发言中批评城市文化悲剧正向农村转移,疾呼加强对古村落文化的保护。

       短短五六年时间,古村落消失近半,这一现象令人震惊。冯骥才委员把这种现象比喻成“文化悲剧”,很恰如其分。要知道,这些蕴含着丰富农耕文化元素的古村落,有着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见证着农耕文化的发展变迁。

       普查资料统计,截至 2009 年底,我国共有 230 万个村庄,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古村庄仅存不足 3000 个,只占 0.13%。如果再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或许过不了几年,我们只能在电影或电视上去品味古村落的风采。

       旧村改造,提高农民生活居住质量本是好事,但如何防止“万村一面”、破坏古村落文化则非常值得警惕。众所周知,农耕文化是世界上起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文化,而且非常具有地区特色。据考证,早在 7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黄河流域就有了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等;在长江流域有河姆渡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随着农业技术的改进以及民族的形成,我国农耕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且具有广泛的民族特点。

       古村落承载着农耕文化的广泛性、多样性、系统性以及民族特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根植所在,它如同时间隧道,让我们回到久远的农耕时代。古村落遭破坏或消失,意味着农耕文残缺不全或遭遇“死亡”。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保留村庄原始风貌,非常必要,非常及时,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失而不可复得,旧村改造决不能重蹈城市大拆大建之覆辙,决不能让农耕文化“牺牲”在城镇化建设的推土机下。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