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专稿|在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发表日期:2021年12月3日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作者:马建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这一伟大的新征程中,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努力拓展乡村产业发展边界。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 尤其要提高乡村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乡村的传统功能是为全社会提供农产品,未来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进步,乡村的这一功能都无可替代,但需要以新路径、新形态发挥好这一功能。


要继续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保障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农产品数量充足后,要把提高品质放在突出位置。要以新“三品一标”为引领,聚焦农产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四个关键环节, 推动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和效益链,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等,不断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整体发展水平, 让农民分享到更大比例增值收益。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对各行各业提出了新要求,发展农业也需要处理好发展生产、保障供给与减少消耗、降低排放的关系。应促进化肥和农药减量、农田节水灌溉、粪污资源化利用,逐步降低农业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与此同时,应深刻把握和积极利用乡村在休闲观光、生态涵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新功能,依托各地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底蕴等优势, 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康养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增容、居民增乐相统一。


二是兼顾当前和长远有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改变乡村整体面貌的重大部署, 等不得但也急不得。等不得,因为乡村各项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需要加快建设步伐;急不得,因为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无论是农民达成共识还是筹集建设资金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乡村演变本身也需要较长过程。关键是要兼顾好当前和长远。


从当前看,应根据现有的村落布局和村庄人口,抓好厕所改造、垃圾和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整治, 以及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完善, 让农民当下就有获得感。从长远看,应准确把握乡村演变规律,提高乡村建设的前瞻性。应该看到, 村庄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落脚点, 是乡村振兴的载体,但随着乡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以前为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而形成的村庄布局,会逐步面临新的问题,如农村人口空心化,一些村庄常住人口大幅减少,留下的多是老年人;农村土地利用空心化,一些村庄中大量房屋无人居住,有些年久失修就垮塌成废墟;农村公共资源闲置化, 越来越多的学生到县城上学,农村学校在校学生越来越少。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逐步调整优化现有村落布局。应科学编制县域内城、镇、村体系规划, 强化县城综合服务中心和乡镇区域服务中心的功能作用,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吸引乡村人口和产业向中心村、集镇和县城周边集聚。村落布局优化调整应因村制宜,对人口净流出较多、但又需要长期保留的村庄,应着重调整优化内部空间,将长期闲置的宅基地复垦复绿,盘活闲置资源,改善村容村貌,提高留守村民的生活品质;对人口空心化严重、趋于消失的村庄,可适当撤并搬迁,逐步实现相对集中居住;对产业集聚、人口流入的村庄和集镇,应适度超前规划,加大建设投入,提升人口和经济承载力。村庄布局调整要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当地就业容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承载能力相适应。总之,要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为维护社会公平、传承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留出足够的空间。


三是注重优化乡村人口结构。当前,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乡村人口流动和村庄演变分化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乡村人口总量和占比仍将继续下降。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也是提高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和劳动生产率、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前提。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离开农村的人口主要是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农村青壮年,而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老年人和一些身体素质较弱、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人群。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优化乡村现有人口结构,提升农村青壮年、高素质人口的比重。目前,我国城乡人口流动已经从乡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开始转变为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既有乡村人口进城,也有一些农村外出人员返乡和城里人下乡。这些返乡下乡人群拥有在城市获得的新思维和新理念,有些还积累了较为丰厚的资本和技术能力, 他们进入农村、投身农业,是注入乡村的新鲜血液。


应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吸引更多农村大学生、退伍军人和在外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新创业,从中培养起一批经营现代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从事新产业新业态的新农人、能够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新型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应打破人才在城乡之间、体制内外的身份限制,支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离退休干部保留身份待遇,到农村创业或从事专业技术、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等工作,并为“土专家”“田秀才”等乡村本土人才提供成长空间和上升通道。应逐步扩大农村集体产权结构的开放性,让愿意来乡村创新创业的各类人才和追求田园生活的城市居民能够进得来、住得下、有发展空间。


四是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新发展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全面”既包括城市现代化,也包括乡村现代化,既包括农业现代化,也包括农村现代化。下一步,应深化对新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内涵特征、目标任务的认识,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做到一体设计、一并推进。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应抓好产业、生产和经营“三个体系” 的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重点在于优化农业产业门类结构、农产品品质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构建特色产业集群,释放农业集聚效应。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重点在于提高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水平,推进土地整理改良、提高耕地质量, 以种业为核心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重点在于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在推进农村现代化方面,应抓好物、人和治理“三个维度”的现代化。要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现代化水平,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和延伸,提升农村医疗、养老、义务教育质量,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提高农村居民思想观念和生活质量现代化水平,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培养农民的科学素养、法治意识和集体意识。要提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注重运用数字化技术。


五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促进共同富裕,农民农村是短板弱项。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明显,202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56倍,城乡在社会保障水平、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等方面还有较大差别。全国不同地区农村发展水平差异较大,2020 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省是最低省的3.22倍,东部地区一些农村已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中西部很多农村才刚刚完成脱贫。全国农村内部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明显,按五等份分组,2020年农村居民高收入户平均收入水平是低收入户平均收入水平的8.23倍,刚刚脱贫出列的部分农户存在返贫风险。


在新发展阶段,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要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一乡村振兴的总方针,不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要素资源等价交换,逐步消除农民进城与市民下乡的门槛,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加大对农村低收入地区的扶持力度,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进行全方位扶持,坚持和完善东西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要提升农村低收入农户,特别是刚刚脱贫农户的内生发展能力,加大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力度,发挥农村集体经济和合作组织对低收入农户的带动作用。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