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发表日期:2021年6月1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王燕
2021年2月14日,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乡翁丁村老寨发生火灾,引发公众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关注。新闻热点过后,我们应冷静地思考传统村落保护的现实困境和如何突围。传统村落衰败消失的根本原因在于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村落无法实现其固有的功能,无法满足村落原住民在生产、生活和文化上的需要。自2012年开始到2019年,全国有6819个村落因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而受到保护。而无数传统村落无声无息地消失了,随之消失的是曾经深深地植根于其中的乡土文化、民族文化。
当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必然要围绕着如何保护好以原住民为传承主体的文化生态而展开。
传统村落保护的主要危机是空心化
城市化使乡村数量锐减。保留下来的村庄,也由于青壮人口的流失和留守人口的老龄化、贫弱化,使乡村文化失去了不断发展延续的活力和动力,呈现出失血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村原住民与村庄、原有文化联系越来越微弱,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房屋等建筑空置或废弃,原有的传统文化停滞。房屋或无人居住或居住其中的人无力维护,日益衰朽。而村落的公共设施,如桥梁、河道、祠堂等也很少有人修缮,日益衰败。空心化发展下去,就会废墟化,村落原有的物质形态逐渐消弭,传统文化与村民之间的纽带完全断裂,村落和其曾经承载的文化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甚至消失。
保护传统村落,不能只保护村落的物质形态。一个村落即使所有的老房子、古建筑都保存完好,但没有村民生活在其中,没有各种非物质的文化形态活跃其中,也将是一座失去魂魄的冰冷村庄。在日益加剧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村落几乎无一例外要经受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冲击,游走在空心化的边缘。而要阻止空心化的趋势,就需要深入地挖掘包括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村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找到其价值得以实现的可行途径。而这些途径的实现,无一例外地需要原住民的积极参与,因为只有他们才是村落及其文化天然的继承者、传承者,天然地与这些文化相融一体,犹如鱼游水中,鸟栖林间。当原住民感受到村落的存在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让自己有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就会自觉自愿地保护传承其固有的文化,就会自觉地保护维护村落的物质形态。调动原住民的保护积极性,是成本最低也最可持续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所以传统村落保护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巩固原住民与村落之间的天然纽带,能否保持或重建一个适应新的时代变化的文化生态系统。
失去文化支撑的商业化是一把双刃剑
传统村落因为大都具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独特性,就具备了转化为商业资源的天然优势。所以在谋求地方经济的繁荣时,旅游业就会成为地方政府振兴传统村落的首选产业。
商业模式运作下,的确对一些地方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的保护,起了有益的作用。建筑等物质形态和歌舞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转化为旅游资源而重新被原住民珍视,获得了主动保护与传承。在这个过程中,游客与原住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原住民重新认识本地文化的价值,增强了文化的自尊和自信,由此也增加了传承和保护的责任感。
但是这种良性互动,目前尚未充分展现出来。大部分商业开发,都希望将传统村落的遗产迅速变现为资本和利润,而缺少全方位长期维护或培育的理念。这种模式下,村落固有的独特的传统文化是缺位的,表现为区域景区化、生活表演化、文化元素符号化等。这种模式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原住民在原始村落开发中的角色缺位和错位。原住民整体搬迁,房屋等老建筑被重新整治装修,改为酒店、酒吧、商铺等进行经营,其经营的好坏与原住民毫无关联。这些原住民缺位的开发模式,结果就是传统村落的生活气息消失,成为本地文化空壳化的景区。如果原住民也本着急功近利的商业目的,对本地本民族文化理解粗浅化,缺少了对身处其中并滋养自己的文化的尊重,而只是当作一种商品来廉价贩售,其结果也只会导致本地文化的扭曲。最后这些原住民在商业化开发过程中,把自己从一个传承者变成一个商人小贩,他们不再与世无争,不再甘于寂寞,而是热切地希望自己所传承的文化遗产能够尽快转化为文化资产。这种文化角色的错位,将使传统村落的商业化失去最为可贵的独特性。
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是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的根本
国内外的事例证明,传统村落如果要获得可持续的保护,必须要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生态保护理念。既要维护好村落的自然生态环境,也要保护好包括物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现代文化等在内的综合的文化生态系统。
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就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而提升村落原住民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再认识,通过提升原住民对村落传统文化的理解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与自觉。
因此,不是所有的传统村落都要选择旅游业来作为支柱产业。如果具备发展生态农业、传统手工业、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资源条件,则应当优先发展这些产业,并通过现代设计和营销手段的运用,突出本地特色与优势,提升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在引入旅游产业和其他现代产业时,应当对这些产业是否会造成生态环境的高负荷和本地文化的消解进行周密评估。
传统村落的保护,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众多复杂因素的综合工程,只有建立起全方位的文化生态保护理念,原住民怡然自得地生活在其中,传统村落才是真正“活”着的村落,才是弥漫着人间烟火气息的令人向往的传统村落。(作者王燕,系江苏省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1年第5期)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