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发表日期:2021年4月27日 来源:冯骥才工作室 作者:
4月26日下午,传统村落保护《西塘宣言》发表十五周年国际研讨会在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开幕。开幕式上,天津大学教授、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骥才先生做主旨发言,并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著名古建保护专家阮仪三先生就“传统村落如何科学保护”这一主题,展开深入对话。
“古村落是祖先创造的第一批文化成果,古村落也是我们今天最后的精神家园……”发表于2006年的《西塘宣言》,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第一份呼吁全社会并联络国际学术力量保护古村落的宣言,引起了国内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它所带来的影响力和意义,对推动全国传统村落保护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在冯骥才、阮仪三等文化界的专家学者奔走呼吁下,对传统村落的抢救和保护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至今已有6819个村落进入国家名录。
转眼十五年过去,前一阶段抢救性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新的问题也在不断涌现。在冯骥才先生看来,这些问题“有的因为事出紧急,准备不足,苦无良策;有的来自于市场的压力,这个压力往往被转化为对历史遗产的破坏力”。他认为,现在正是从“抢救性保护”阶段进入“科学保护”阶段的关键时刻,若保护不好,传统村落就会得而复失。因此,他重回西塘这个“起点”,召集当年共同发表宣言的老友和后来加入到传统村落保护队伍中的新朋,以“激扬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村落科学保护”为主题,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共同探寻保护与发展中“变与不变”的标准,踏上“科学保护”的新征程。
冯骥才先生在开幕式上做主旨发言
去年,在习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冯骥才先生在发言中说:“如果说前二十年我们做的主要是抢救性保护,新时代里我们要做的应该是科学保护。”而在昨天下午的开幕式上,他通过主旨发言对“科学保护”做了更进一步的阐释。他说,科学保护是从事物(文化遗产)的性质、特征、规律、独特性和知识体系出发,从实际出发,制定一整套严格的标准、方法、要求和保护机制与制度。“没有科学标准,我们便无所凭借,没有是非,无法监督。反科学就会恣意横行。进一步说,没有科学标准,保护是不存在的。”
冯骥才先生还指出,科学保护有三个层面:一是传统村落知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基础科学的建立以及还有传统村落的分类,这是基础的、研究的、学术的层面;二是遗产资源整合与机制建构,包括建立村落档案、制定遗产清单、确定保护内容与责任制,规定保护制度,组成原住民参与的管理会等,这是机制与制度层面;三是执行和监督保护制度,这是管理层面。只有这样的科学保护体系建立起来,并行之有效,才能真正保证传统村落的永存,才能达到总书记要求的那样“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研讨会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由著名主持人赵普主持
对当年西塘人提出的“活着的千年古镇”的保护理念,冯骥才先生表示欣赏和赞同。他提醒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在总结十五年前的西塘会议时,应认识到地方政府主动与学界加强联系,形成共同的价值立场与保护理念的必要;也应认识到,学界主动与村落管理者和原住民共同研讨保护办法与途径之必需;还应认识到传统村落保护的主体是原住民,原住民与村落的关系,就像传承人与非遗的关系一样,没有传承人的非遗即刻消失,没有原住民的村落徒具空壳。“绿水青山是指传统村落的自然生态,乡愁是指它的精神内涵与价值。我们过去常说风土人情,传统村落保护不能只剩下风土,没有了人情。”
在与冯骥才先生的对话环节中,阮仪三先生也表示,保护强调的是“整旧如故”,恢复到原来本真的状态。就像莎士比亚的后人在打理莎士比亚故居,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也当如此,呈现原生态的小桥流水人家。
冯骥才先生(右)与阮仪三先生(中)的对话环节,由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大学特聘教授向云驹(左)担任学术主持
开幕式上,西塘当地政府还向冯骥才先生和阮仪三先生颁发了“古镇西塘文化保护功勋人物”荣誉奖,全体嘉宾起立长时间鼓掌,向两位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冯骥才先生与阮仪三先生被西塘当地授予“古镇西塘文化保护功勋人物”奖
开幕式后,学者、嘉宾们还在西塘古镇水边的“安境亭”中,为《西塘宣言》纪念碑揭幕。
在西塘古镇的“安境厅”里与东道主一起揭碑
大批镇民和游客共同见证揭碑仪式
本次国际研讨会由民间文艺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嘉善县人民政府主办,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嘉善县委宣传部、嘉善县西塘镇人民政府、西塘旅游休闲度假区管委会承办。全国近百位学者、嘉宾参会,意大利、俄罗斯、日本等国外学者也以线上研讨、录制视频、提交论文等不同形式参加会议。
在27日全天的两个平行论坛中,学者们围绕“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村民主体问题研究”“如何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协调”“传统村落保护的评价体系研究”“如何发挥民俗在古村落保护中的作用”“在全球化视野中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想和实践研究”等主题分享各自经验,提出建设性意见。
附:
冯骥才先生在传统村落保护《西塘宣言》发表十五周年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的主旨发言——
科学地保护好传统村落
今天,我们又来到美丽的西塘。特别是在“人间四月天”。这是江南风光中一年一度的黄金时节。
十五年前,我们当中的许多人与差不多上一代的西塘人,一起讨论当时一个有点陌生的话题——古村落保护。但是今天,古村落保护已成为全民文化自觉中的一个关键词了。
十五年前,我们估算的古村落是五千个;现在通过普查与评审,进入国家名录的传统村落已经达到6819个。十五年前,我们专事古村落工作的专家寥寥可数,现在到会的知名的村落专家已经占据了会场的一多半。
在这巨大的变化中,我们不会忘记十五年前在这里举行的古村落保护西塘国际论坛。不会忘记《西塘宣言》。
它是我国文化界、知识界与传统村落的命运纽结在一起的第一次集体的发声;是知识界的文化自觉与广大民众文化自觉纽结在一起的具体体现。这次会议为此后我国全面、系统、有序的古村落抢救和保护奏响了序曲。
所以,我们要开这个会。
但这个会的目的,不只为了纪念;更为了不忘初心,总结以往,明确目标,承担使命,砥砺前行。
在总结十五年前的西塘会议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村落保护中,地方政府主动与学界加强联系,形成共同的价值立场与保护理念的必要。同时也应认识到,学界主动与村落管理者和原住民共同研讨保护办法与途径之必需。
我们还应认识到,村落保护的主体是原住民。原住民与村落的关系,就像传承人与非遗的关系一样。没有传承人的非遗即刻消失,没有原住民的村落徒具空壳。所以我们非常欣赏和赞同当年西塘人提出的“活着的千年古镇”的保护理念。这是村落保护的远见卓识。所以,我们把国际论坛放到西塘。
我们还应注意到,在十五年来,我们一直寻找的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标准,就是变与不变。哪些可以变,哪些应变,哪些不能变。
这是那个会议留下来必须回答的问题。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在大文化战略上,开始了两项史无前例的工作:一是非遗的抢救与保护,一是古村落的普查与认定。这两项工作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刻不容缓的紧迫性。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出现和存在着很多问题。有的因为事出紧急,准备不足,苦无良策;有的来自于市场的压力,这个压力往往被转化为对历史遗产的破坏力。
我们正面对如何管理好、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关键时刻。保护不好,传统村落会得而复失。所以我把这次纪念会,看做一次新的征程的开始。
在去年习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国家十四五规划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我在发言中说:“如果说前二十年我们做的主要是抢救性保护,新时代里我们要做的应该是科学保护。”
我认为,科学保护是我们能否把文化遗产工作做好的关键。
科学保护是从事物(文化遗产)的性质、特征、规律、独特性和知识体系出发,从实际出发,制定一整套严格的标准、方法、要求和保护机制与制度。没有科学标准,我们便无所凭借,没有是非,无法监督。反科学就会恣意横行。进一步说,没有科学标准,保护是不存在的。
科学保护在三个层面上:一、传统村落知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基础科学的建立;还有传统村落的分类。这是基础的、研究的、学术的层面;二、遗产资源整合与机制建构。这是机制与制度层面上的。包括建立村落档案、制定遗产清单、确定保护内容与责任制,规定保护制度,组成原住民参与的管理会等。三、管理层面。执行和监督保护制度。
只有在上述的科学保护体系建立起来,并行之有效,才能真正保证传统村落的永存。才能达到总书记要求的那样“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绿水青山是指传统村落的自然生态,乡愁是指它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这也是传统村落保护的一个很高的指标。但我们一定要达到。只有认真、深入、透彻地研究总书记的指示与要求,科学地制定好一整套规划和制度,并认真执行,才能使传统村落的生命长久,魅力永存,才能使我们的后代得以永远地记住乡愁。
能否高度地尊重历史文明,是现代文明的体现。我们要探索和认真走出一条科学地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的文明之路。让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在传统村落中相互融合,交相辉映。
十五年过去了。这里曾经是一个起点,希望今天仍是一个起点,更高的起点,科学保护的起点。这是新时代交给我们的新的使命。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历史文明在今天与未来发出璀璨的光彩,一切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21年4月26日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