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发表日期:2021年4月5日 来源:中国建设报产经报道 作者: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十四五”规划也指出,要保护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和乡村风貌,严禁随意撤并村庄搞大社区、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再现传统村落质朴之美备受关注。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苑利对此表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是保护传统文化的基本命题。“国家层面和各地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传统村落的保护画出了红线、底线,也创造了重要契机。接下来,还需进一步原汁原味保护好传统村落风貌,注重发展产业以留住原住民。”
发展产业是留住原住民的关键
原住民祖祖辈辈生活在传统村落中,因生产生活创造着文化、传承着文化,他们是传统文化的“活态载体”,对文化的“活态传承”至关重要。苑利表示,传统村落保护不应只是保护村落中的建筑物,更需保住、留住村落里的人。目前,传统村落“空心化”问题严重,破解此题的关键是让原住民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求生存、谋发展,这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
建筑文化研究会西部委秘书长刘涛也表示,传统村落中的主要产业一直是农业,应大力发展农业,通过农产品增收来保障原住民的生活所需。同时,政府也需从供给角度考虑农产品的更新换代,引导农业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向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迈进。
“除农业外,壮大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特色产业,也是保护传统村落、留住原住民的重要方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厉新建表示,这些产业既有助于原住民从传统村落的建筑物等要素中获得更多要素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也有助于原住民闲暇时间的有效利用,获得更多劳动性收入。同时,还可通过发展旅游的方式促进传统村落更好的内外融合,促进传统文化的有序创新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摸索总结,在促进传统村落本土产业落地生根、留住传统村落活态农耕文明上,不少传统村落已逐渐找到各自的发展方向,实现了村落保护与多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湖北鹤峰的传统村落在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路径中,发展了多种特色农产品,包括富硒茶、小土豆、魔芋、药材、蜂蜜和其他蔬菜干果,得到市场高度认可。河北邯郸涉县依托传统村落独特建筑风貌和民俗文化资源,发展以旅游、摄影、民宿为主的文化旅游经济,激活了传统村落的生机与活力。
原汁原味保护好传统村落风貌
在我国广阔无垠的大地上,分布着成千上万座传统村落,这些天南地北的村落在建筑风格、村落布局上各具特色,既有与水为邻、水天之间的江浙水乡村落,也有变化多样、独具韵致的西南梯田村落,还有与黄土高原雄浑相和、质朴厚重的北方窑洞村落,这些村落一起绘制着传统村落的丰富多彩、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多位专家表示,随着乡村振兴步伐加快,如何让传统村落既不被迅速发展的现代文明抛下,也不被过度开发所破坏,是需要认真思考的时代课题。
“传统村落之所以遭遇建设性破坏,源于保护和改造村落的人不懂村落之美,将村落的美改造成了城市中的美。因此,未透彻研究村落和村落中的文化时,不宜对村落进行大规模改动。”苑利表示,每座传统村落都风格鲜明、美不胜收,这是村落之本。在改造中要想不违背传统村落原有的生态、风格和传统,最好采用当地的材料、技术和人员改造当地的建筑和风景,如此村落才能建得丰富多彩、错落有致、十步一景,而非整齐划一、毫无生气。
刘涛表示,传统村落中的建筑和非建筑都是历史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既要从安全角度对其做好修复,也要尽量保持其原汁原味的风貌。“当然,也不能片面还原某一时期的风貌样式,更不能简单移植异域文化以求创新,而应树立在传承中创新的历史观念,通过更新改造,激活已失去原有功能的建筑和非建筑,延续其生命。”
在做好传统村落原汁原味的整体保护前提下,如何解决传统村落保护与满足原住民对现代生活向往之间的矛盾也是一大难题。近年来,通过不断摸索和改进,河南洛宁底张乡、西藏日喀则通门乡、安徽安庆趾凤乡等地在保留传统村落特色风貌的基础上,已大力推进改厕、垃圾和污水治理工程,并通过修缮历史遗迹遗址、整修房屋和改善环境,让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表示,按现代生活标准完善传统村落基础设施、改善居住条件和提升环境品质无可厚非,这对原住民的现实生活而言十分有必要。“值得注意的是,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增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与保留村落传统风貌之间的关系,将雨水管道、污水管道、强电杆线、弱电杆线和自来水管线等进行下地处理,确保原有村落布局和风貌的纯正不遭到破坏。”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