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习近平总书记河南考察第一站新县:哪些“三农”信号不能错过?
发表日期:2019年9月19日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将娜


9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省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考察。

在这个土坯房与文艺范相映成趣、怀旧气息与时髦味道奇妙糅合的创客小镇,总书记一路看了啥,说了啥?对乡村振兴战略又释放出哪些信号?

习近平总书记河南考察第一站新县:哪些“三农”信号不能错过?


乡村振兴≠大拆大建

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一提起来,有些人第一反应总是:“哪有那么多钱?”这种反应背后隐含的逻辑就是村庄要大拆除、大清理、大建设,好像不再造一个新村就不算振兴一样;更有甚者,还要统一“刷白墙”,统一门面招牌。

这是对乡村振兴有多大误解?这么个花法,那确实是钱不够。

更何况,这只是钱的问题吗?这些年来,各地有钱任性修建的那些“丑哭了”的楼堂馆所还少吗?那些扒了古楼古寺又原地重建的“辣眼睛”的仿古建筑物还少吗?那些丢弃本地文化传承的“千村一面”的“新村”还少吗?

总书记指出:搞乡村振兴,不是说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这些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改造好。这既是从现实出发,指出了一种量力而行的路径;更重要的是,从事物本质着眼,指明了乡村振兴本身的审美需求、文化内涵、发展规律。

一方面,美从不是千篇一律的。有纤秾之感,就有雄浑之势;有南国“莲叶田田”的风情,就有北地“马鸣风萧”的铮骨。各美其美,才能汇成大美。

另一方面,美也是需要沉淀的。漫长的时光往往能赋予美更多层次感、厚重感。一栋华丽的新楼当然是美的,而一段长满苔藓的斑驳古墙,难道不是更能带给人无限遐思吗?

在乡村振兴这件事上,钱多钱少不是理由,有钱有有钱的做法,没钱有没钱的做法。最重要的是,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要把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改造好,既要保留自己的个性、特点、风格,展示本地独有的风情;又要保护传统,写入文化、留住历史,千万不能一拍脑袋就大拆大建,而要把村庄建设放在区域环境中,放在未来发展中,对村落建筑、产业布局、历史文化等做整体性、长远性、本地化的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河南考察第一站新县:哪些“三农”信号不能错过?



为乡村披上文旅的霞衣

在这次考察中,总书记走进手工艺品店、民宿店、竹编工艺店等创客小店,还自己付钱买了几双手工制作的鞋垫。

在有着长久农耕文明的,乡村从来不只是一个地域概念,也从来不只是某一个群体生活的地方。乡愁,以或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写在国人的基因里,融进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

大妈驰名海内外的标签,除了“买黄金”“拍照”,还少不了“种菜”。别笑,种菜可不是大妈的专利,文艺大叔高晓松也种菜了,种得不好,农民日报还专门请专家给他问过诊,孙俪、黄磊……晒种菜的明星可不要太多。

不喜欢种菜?那你有没有为抖音上365种吃法的竹鼠小哥爆笑过,有没有为乡村婚礼流水席上活色生香的菜式流过口水?至少,你有没有在一个疲惫不堪的时刻,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千古名句深深地打动过?

披上了文旅文创的霞衣,乡村如同一个巨大、温暖的怀抱,总有一个地方能慰藉你的孤独,总有一个瞬间能戳中你的泪点。

一个鞋垫,置于新县这个大别山革命老区的背景下,就有了异于寻常的意义。缝军服、纳军鞋、做鞋垫……革命先烈慷慨赴死守卫祖国和人民;而老区人民,则用这种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对党的军队的爱戴和拥护。因此,一个鞋垫,它同时也是一段不屈岁月的见证,是党的军队和老区人民鱼水情的纪念。

既要活在当下,也要回望历史,眺望未来。到乡村去吧,带着孩子,去踩一踩新鲜的泥土,吃一餐热腾腾的农家饭,住一晚有趣有特色的民宿,带走一些绿色的农产品。

这是我们向乡村索取的,也是我们反哺乡村;这是乡村所能给予我们的,也是乡村所要依赖我们的。

习近平总书记河南考察第一站新县:哪些“三农”信号不能错过?



美丽乡村从基础设施开始

近年来,人居环境整治在全国各地掀起热潮,从“比富”到“比美”,大大小小的村庄铆足劲赛上了。

近年来,还有一件“小事”频频刷屏,它被称作“革命”,还得到总书记的批示,这就是“厕所革命”。

从在浙江推进“千万工程”开始,总书记对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极为重视。在田铺大塆,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实现生活设施便利化、现代化,能够洗上热水澡,村容村貌要整洁优美。

人们所怀念和留恋的乡村,决不是“垃圾基本靠刮,污水基本靠蒸发”的乡村;能够留下远方客人的,也决不是没水没电没路没网,甚至没厕所的乡村。

让乡村变得生态宜居,看上去只是对“三农”基础建设的投入,实际上是一项具有高回报率的投资;看上去只是对生活舒适度的改善,实际上是现代产业发展必备的基础条件完善,是一笔划得来的大账。

更为可贵的是,物质层面的建设和改变,能给人们的精气神带来的极大提升。浙江“千万工程”走过的历程告诉我们:垃圾清运了,村庄绿化了,人心也凝聚了;心齐了,乡风民俗的积淀开始苏醒,乡土文化的根脉得到滋养;文化复苏了,乡村治理的格局也在重构,一场深层次的乡村嬗变犹如生命体一样开启了自我的更迭、自我的进化。

历史会奖励那些有耐心的人。在乡村基础设施、宜居环境上的投入,总有一天会证明是为未来埋下的“彩蛋”,会带来巨大的回报和惊喜。


作者:农民日报、农网记者江娜

图片:新华社

监制:李国龙;编辑:孙菁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