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冯骥才:古村落保护不能“万村一面”
发表日期:2019年6月24日      来源:济南时报      作者:江丹

      

      63c4afd43c0c9ea1487a64b7cf777e1d.jpg                                                                                  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5月9日,“冰河·凌汛·激流·漩涡——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行。研讨会间隙,冯骥才接受媒体采访,讲述了他对古村落保护、时代精神文化等问题的见解。在他看来,保护古村落最重要的是当地的村民热爱不热爱他们的村落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的消费社会,我们往往忽视了我们的文化正在瓦解,我们则被卷入了生活深层的漩涡里。

村落的个性文化可能在旅游开发中消失
  2012年6月,冯骥才在济南参加“北方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论坛”时说:“古村落已经处于最危急的状态:在2000年的时候,我国拥有360万个自然村,但到了2010年,这一数字变成了270万。”
  近10年来,冯骥才一直关注古村落的保护工作。5月9日,在“冰河·凌汛·激流·漩涡——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间隙,冯骥才表示,他想保护传统,要保护古村落,但很多东西并没有保护住,而且今天的古村落又需要面对新的问题。
  冯骥才介绍,从2000年到2010年这10年里面,我们失去了90万个村落,甚至连它们的名字都不知道。所以从2011年,冯骥才他们开始对的传统村落进行盘点。冯骥才表示,不是所有的村落都要保护,所谓有价值的村落,历史悠久,村落的整体形态比较清楚,或者说历史的形态比较清楚。
  这些年来,数千个村落被列入传统村落保护项目。但这些村落中,当前相当一批出现了空心化的问题。冯骥才说,当地的老百姓在村落里找不到继续生活下去的资源,于是离开村落。比如过去是子女在城市里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村里,赚了钱拿回去。如今,这些人在城市里买了房子,买了汽车,能够好好生活了,所以这几年就出现了新现象,一到年关春运,人们不见得全是往村里跑,还有很多老人从村里往外走,到城市里的子女家里去过年。再比如现在的教育,村里可能只剩下三五个孩子,那他们就需要去乡里头上学,很多家长不可能天天从村里到乡里接送孩子,那么他们可能就为孩子的教育而搬到乡里,这也造成了村落的空心化。
  “现在好像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开发旅游。”冯骥才说。对于这样的古村落后续保护方式,冯骥才生出一些担忧。他表示,当下的古村落旅游开发,往往容易形成一个模式的互相抄袭,这就导致村落跟城市需要面对共同的问题。冯骥才担心,城市变得千城一面,而村落也变得万村一面。除了忧虑村落的个性在旅游开发中消失,冯骥才也担心村落的文化底蕴在旅游开发中被肢解,因为旅游是为游客服务的,会优先挑选那些能够给游客看的东西,或者方便游客看得懂的东西,而另外一些东西则可能无人理会。
  在冯骥才看来,不只是古村落的保护有些并未真正实现保护的初衷,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如此。有些非遗传承人没有将村落的文化结合起来,离开了他们的文化土壤,去一些旅游景点里“卖艺”,使得“非遗传承人”变味了。

最重要的是百姓热爱他们的村落文化
  冯骥才认为,随着的城镇化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问题必然会不断地出现,但他认为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当地村里的老百姓热爱不热爱自己的村落文化,是不是把这些东西当作他们自己村里的宝贝。”冯骥才说。在他看来,有必要唤起和提高老百姓对村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一些地方将传统文化的保护介绍送入学校,比如“非遗进课堂”,或者节日时对孩子进行相关的文化教育,冯骥才觉得这很好。他不认可将传统文化硬性地编为课本,然后用考试的方法将传统文化保护量化,因为这样不能够产生对文化的热爱。冯骥才认为,对文化的热爱是一种情感,一种情怀,来自于一个人自己的亲身感受。
  冯骥才记得,他小时候,一到清明节,老师就会带着他们去郊区春游,放风筝,呼吸新鲜空气,看春天的大自然。老师还会让他们折取新发芽的柳树软枝,插在河边的泥土里,然后告诉他们,有的可以扎根生长,让他们知道春天万物的生命力量,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热爱特别重要。”冯骥才说。
  在他看来,将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孩子的生活直接联系起来,让他们从小就有这种文化记忆,热爱这样的文化传统,即使很多年后岁数大了,他们也会依然记得有这种文化情感和文化情怀。
  除了传统的村落和非遗,冯骥才的文化遗产抢救清单里还有民间文学。冯骥才说,随着手机社会的到来,很多民间文学已经不再流传,如果不抢着把它们记下来,很快就会烟消云散。
  “一个民族的文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精英创造的,一部分是老百姓创造的。”冯骥才说。而老百姓创造的那部分便是所谓的民间文学,比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传说故事。
  这些年来,冯骥才和他的团队搜集了大量的民间文学史料,建立数据库,呼吁将它们集结成册。冯骥才希望能够将这些民间文学出版,送给世界各大图书馆,让他们看看文学的分量。

认清楚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
  在过去的5年里,冯骥才连续出版了《冰河:无路可逃》《凌汛:朝内大街166号》《激流中:我与新时期文学》《漩涡里:我的文化遗产保护史》等4部记述文化作品,通过个人口述史的方式,记录其所亲历的1966—2013文学、艺术、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冯骥才说,他慢慢感受到自己几十年的经历,正好跨越了不同的时代,希望自己的经历可以找到一些冲破时代的问题。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可以找到这些东西,他觉得有书写的价值。
  冯骥才说,我们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一个消费的社会,消费会刺激人们对拥有的欲望,导致人们的物欲膨胀,从而忽视了精神的重要性。“在这个时候,我们往往忽视了我们的文化正在瓦解,我觉得我们卷到了生活深层的漩涡里。”冯骥才说。
  冯骥才说,这套记述文化作品,他不是为自己写的,而是通过他的个案引发人们对其所经历的时代的思考,因为只有认清楚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 (新时报记者江丹发自天津)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