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发表日期:2019年4月22日 来源:央视网新闻 作者:沐城
背靠峭壁、房子贴岩洞而建、土地贫瘠到仅能种植玉米、地质灾害多发、至今未通公路、与外界的重要联系方式是“溜索”……这不是虚构情境里的“世外孤岛”,而是位处云贵两省交界牛栏江南岸的花果村大石头组。
这里雨季来临时,常有泥石流发生,想修桥通车基本无望。大石头组村民出村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徒步翻越一段落差为1100米、长度为7公里的山岭;另一条就是通过“溜索”到对岸的云南,“借道”出村。第一条路,对体力挑战极大,对天气条件要求也高。村民多选后者出村。溜索,几乎是这个村子与外界联系的最重要方式,而且两百多年来一直如此。
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如此闭塞的交通状况,别说发家致富了,就是生存下来都可以称为奇迹。随着村子里外出打工人数增多,村里空闲出来的土地便交给留守老人种植,加之广种薄收,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大石头组在本属贫困的海拉镇中,也属于经济最贫困的村。因此,贫困地区出现的问题在这表现得也更为集中。
与世隔绝、贫中之贫这样的状况,在脱贫攻坚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刺眼。随着精准扶贫的推进,原有的70多户居民,一部分已经易地搬迁至威宁县了,仅20余户留在村中。搬迁的居民,在住房条件、子女教育、技能培训、就近就业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改善,精准脱贫的成效肉眼可见。
担任花果村村委副主任的刘述今年32岁,他是大石头组第一个走出去的高中生,对故乡的情感极其复杂,既希望把搬迁的空置房子保留下来,留下祖祖辈辈生活的乡愁寄托,又要尽最大努力让乡亲们搬出大山,去过幸福生活。对剩下坚持留守的村民,劝说工作和扶贫努力一刻也没有放松过。
然而就“搬还是不搬”这个问题,村民和村干部之间则经常争吵激烈。从村干部的角度看,让村民搬出大山、脱离险恶环境、过好日子的初衷完全可以理解。但从村民角度来看,不愿搬迁的人又各有各的难处,留守虽然贫穷,但生活还算从容,搬走的难题不比留下的问题好解决。村干部与村民不应在这个问题上对立,也不应把自己的选择或观点强加给对方,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
这是涉及三代人的大事,也要从三代人各自的视角出发,才能看清易地搬迁是否合适。
留守村子的老人,很少走出大山,几乎都有故土难离的情节,也只适应村里的生活习惯。例如,患有糖尿病的73岁老人卯留玉,其医疗费用一年差不多一万元,大部分由其丈夫靠养猪挣得。如果搬出去就不能养猪了,又做不了其他事情,搬迁等于切断其治病的经济来源。特别是有些老人因为年迈,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想要依靠“溜索”出去,既不现实,也不安全。对这些老人来讲,搬迁只能让他们陷入一个新困境。
村里的青壮年一代基本都外出打工,自己养活自己没有问题,但举家搬迁对他们来说仍是不小的挑战。比如,村民王立聪外出打工,留下两个读小学的孩子和80岁的奶奶一起生活。对于搬迁到县城,王立聪担心自己打工很难养活一家人,经过20多次劝说,才答应搬迁。可以看出,像王立聪一样的青壮年希望搬迁,只是迫于技能单一,担心生计问题,搬迁对他们来说是希望,更是忧虑,但只要有希望,他们就乐于尝试。
扶贫先扶智。想要摆脱贫困,教育必不可少。目前,村里的孩子要到8岁才能去学校读书,因为“上学之路”对于8岁以下的孩子来说非常艰难。孩子们为了上学,每天凌晨4点就要起床,打着手电,在黑暗中攀爬大山,每天耗时数个小时才能到达学校。这还是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如果出现恶劣天气,孩子们则只能等到天气转好才能上学。对这些孩子来讲,搬迁到距离学校近的地方,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希望所在。而这希望则更多要靠青壮年的父母一代为他们提供保障,才能帮他们完成。
这三代人的命运是脱贫攻坚的一个现实图景,也是一个群体改变命运的艰难抉择。作为抉择,就要有取有舍。对于有落叶归根情怀的人,用丰富的物质生活来取代他们固有的精神生活,可能并非如其所愿,以致于搬迁对他们来说,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而对于那些孩子,贫穷不是他们在这个时代应该承受的命运。搬迁让他们走出大山,让他们远离艰苦环境、享受幸福生活,对其而言是希望,是出路,更是让这代人绽放的雨露和盛开的土壤。
而对于青壮年一代,搬迁可能是最痛的,但也是最有意义的。他们在战胜贫穷的过程中所做的牺牲,改变的是祖祖辈辈的命运,争取到的是让下一代赶上时代的机遇。他们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行动和精神,为后代打开了“溜索村”通往外界的道路。(文/沐城)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