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根脉——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启示(四)
发表日期:2013年6月7日      来源:河北日报      作者:李文亮

    “十里不同天,三里不同俗。”由于经济基础、自然条件、传统习惯等差异,不同的村落民居往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元素。这些丰富的人文信息随着时间的沉积,已成为一种抹不掉的印记。在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浙江,仅目前已通过认定的历史文化村落就有 971 个,包括古建筑村落、自然 生态村落、民俗风情村落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浙江把建设现代人居和保护传统文化合理兼顾,先期启动了 260 个重点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工作,塑造村庄的文化个性和品牌,力争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千村一面”和城乡同质化现象。


       统筹保护与建设,传承文化根脉
       2012 年 5 月,浙江省首次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会在江山市召开。江山市境内共有栈道、戏楼、宗祠、古民居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1 处。这几年,他们探索出了一条“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的路子。江山市农办的周章恩说,不能为了发展不管保护,也不能为了保护不要发展,“统筹兼顾是江山经验的核心。”
       结合特色乡土文化和自然禀赋,江山对 35 个历史文化村落的发展定位、主攻方向、重要措施以规划的形式进行固定,确保原有建筑形态、自然环境、传统风貌、民俗风情等历史文化元素的完整。

       大陈村具有上千年历史,村里有古民居 70 多栋。按照规划,这几年村里着力完善古民居的上下水等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有居民提出,现在条件好啦,能不能把碎石拼成的路面换成柏油路,结果被否决。村党支部书记汪衍君说:“这几百米石径凝结了几辈人的辛劳,是大陈的宝贝,一点都不能破坏。”
       古村落保护既要充分满足村民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还要调动村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桐庐县狄浦村村民申屠阿潮今年已经 74 岁,他居住的石头房子已有上百年历史。前年,村里动员他拆除了房子前闲置不用的牲口棚和猪圈,原地进行了绿化,同时改造了电力线路,安装了空调。老人说:“没想到老房子越住越舒坦。”
       按照外在风貌与内在文化有机统一、保护传承与改善人居有机统一的原则,浙江努力把历史文化村落培育成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他们专门出台扶持政策,省财政补助每个重点历史文化村落 500 万至 700 万元,每村安排 15 亩建设用地指标,专项用于核心区块居民的搬迁安置;一般村根据保护利用成效每村补助 30 万至 50 万元,市县两级根据需要进行资金匹配。挖掘光大民俗遗存,塑造特色文化品牌与民居等有形的实物遗存不同,村风、民俗、传统手工技艺等无形的遗存更是点多面广。浙江一些地方“虚功实做”,通过挖掘、研究、整理,将这些优秀的文化发扬光大。狄浦以拥有“古孝义文化、古戏曲文化、古树文化、古造纸文化”著称。当地人说,有今天
这样的成绩全靠“挖掘”。狄浦村口有一片树林,以前是个垃圾堆放点。村庄整治中垃圾被运走,村里组织人一清点,发现里面有 11 棵树龄 200 年至 800 年的古树。于是,该村借势建成了一个生态公园,挖掘整理出了古树文化。在清理河道积存垃圾时,他们又发现 10 个被掩埋多年的清代造纸纸槽,经过细致研究整理,古造纸文化得以发掘。
       文化是一个村落的本质特征,也是塑造个性品牌的重要依托。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建设主题,浙江一些村庄通过挖掘整理,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品牌。桐庐县环溪村90%多的村民都姓周,是北宋《爱莲说》作者周敦颐的后裔,环溪村借此打造了“爱莲文化”;江山市清漾村是江南毛氏发祥地,村里挖掘整理了“毛氏文化”;安吉县马家弄村农民过去曾制作、使用过竹鼓,前年他们专门从陕西安塞请来老师教村民打腰鼓,“鼓文化”现在成了马家弄村的一个响亮品牌。


       合理利用文化资源,文化让生活更美好
       古村落休闲游、民间工艺展示、乡土文化体验、农家农事活动体验,围绕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浙江一些村庄积极探索,努力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轻轻地在风中翻转,香香地在碗中盘旋,美美地和着我们的微笑,那芳香诱人的大陈面……”这首充满温情的歌曲《妈妈的那碗大陈面》,歌咏的是大陈村的一种特色美食——大陈面。
       大陈面已有 500 多年历史,但一直都是手工作坊式生产,没有做大规模、打响品牌。2010 年,村里建成了一个年产 5000 吨大陈面的标准化工厂,喜欢唱歌的村党支部书记汪衍君请人创作了《妈妈的那碗大陈面》。“这首歌是大陈村的村歌,也是大陈面的广告歌。”2010 年 9 月,汪衍君带着这首歌在首届村歌之星演唱评选活动中获奖,大陈面的市场知名度也随之提升。目前,大陈面已经发展到 20 多个品种,最贵的每公斤卖到 16 元,60 多名村民因大陈面而致富。
       借助市场化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有序开发利用,成为一些村庄的共同选择。江山市和睦村有着近 300 年的传统土陶生产历史,现存 60 多孔古窑址,有 30 多位制陶师傅。村里引进部分社会资金联合成立了彩陶文化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力争把整个村打造成古陶文化村,开发仿古陶瓷系列产品,使传统土陶生产基地的古风古貌、传统制陶工艺得以传承。马家弄村借助“鼓文化”的影响力,成立了锣鼓表演队,去年一年表演队的劳务收入就达到 30 多万元。
       与此同时,一些新业态也开始在农村涌现,如以民宿避暑、养老养心为主的养生经济,以寻根探史、写生创作等为主的文创经济等。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