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田野调查 | 大汖村——对一个空巢村落的临终关怀
发表日期:2018年12月13日      来源:      作者: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大汖村

                                                                    ·山西盂县



微信图片_20181213115500.jpg

 

     比消失更可怕的是消失前的空巢,即村落人口大量减少。

                                                      ——冯骥才



      2018年9月下旬,我院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成员王晓岩、唐娜及冯骥才工作室成员吉德前往山西省阳泉市盂县大汖(字典读pìn,此处读chǎng,当地人读)村参加一场特殊葬礼,随着葬礼主人公韩二妮老人的去世,我国第二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大汖村只剩下13位常住村民,年龄在56岁至82岁之间,意味着这一古村落正在步入最后的消亡。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中青年农民进入城市,形成了“只有村、没有人”的“空巢化”的现象,村落的空巢化是我国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冯骥才先生曾感慨,2000年到2010年消失了九十万个村落,平均一天消失八十个到一百个村落,现在仍然如此。但是消失还不可怕,比消失更可怕的是消失前的空巢,村落人口大量减少。

最后的村民

微信图片_20181213115550.jpg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

王晓岩老师与大汖村全体村民的合影


微信图片_20181213115607.jpg

留守老人大多闲不住

遍山木柴是老人们主要生活燃料


微信图片_20181213115618.jpg

传统的粮食粉碎工具仍在使用当中

大汖村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是我国众多空巢化村落的一个缩影。从村落庙宇中石龙王爷神像背后的落款“承安二年”判断,该村至少有800余年历史,为韩姓单一血缘村落。

大汖村自古有自己的戏班,能唱北路梆子和晋剧,文化生活丰富,吸引不少妇女嫁入大汖,上世纪50-70年代是大汖村最为红火的时光,到达人口峰值。自80年代起,第一批大汖村村民开始外出打工淘金,2001年,在全国拆点并校热潮中,大汖小学撤销,再次推动村民外迁。

因此大汖村人口经历了大幅落差,上世纪六十年代,大汖村有近400人口,1996年有220人,2006年有80多人,至今只有13位村民。这些老人安土重迁,决意守护自己的根与魂,至今保留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成为大汖村最后的守望者。

执着的坚守

微信图片_20181213115635.jpg

村里戏班散了30年,村民每年都要将戏装取出晾晒 


微信图片_20181213115641.jpg

村民韩二妮(重名)自豪展示自己儿孙们的照片

● 上世纪90年代开始,老人四个儿女陆续离开大汖村,老伴十五年前去世后,她不愿意麻烦子女们,至今一个人留守村中。

微信图片_20181213115651.jpg

留守村民韩生智照顾瘫痪在床的老母亲

● 面对为什么不走这样的问题,韩生智母亲说“我家老汉就埋在对面的山上,所以我不能走”。韩生智说:“老妈妈生养了我一回,现在她瘫倒了,正是用上我的时候,所以我也不能走”。


此次葬礼呈现出山西阳泉地区丧葬仪式的古朴面貌,却因人口过度缺失不得不在许多仪式采取将就的态度,表现出空巢村落的无助和无奈。

悲情的葬礼

微信图片_20181213115702.jpg

● 韩二妮老人,1934年生,8岁到大汖村做童养媳,育有四子二女,一生苦难,于中秋节当天寿终正寝。孝子孝孙从四面八方赶回来,开始葬礼的筹备工作。在一般乡村中,葬礼具体事务由乡邻亲戚代劳,孝子孝女专注守灵,而大汖村由于人员不足,一切事务均由直系子孙亲力亲为,甚至无暇陪伴亡人。


微信图片_20181213115710.jpg

● 灵堂挽联“一生简朴留典范”“半世勤劳传佳风”是韩二妮老人毕生写照。出殡前,亲友赶来吊唁,各式纸扎、供品让灵堂显得富裕丰盈。

微信图片_20181213115717.jpg

● 一女一媳为老人举行筛灰仪式,一人拿笤帚,一人拿筛子,手拄孝棍,躬身走路,边哭边扫,去往五道庙。五道庙供奉五道爷,五道爷被村民奉为阴间的村长,管理死去的村民。两人将锅灰倒于五道庙前,意为把亡魂送至五道庙,祭拜离开。当地认为,若魂灵到此,第二天锅灰上会现出与亡人生肖相符的动物脚印。


微信图片_20181213115725.jpg

● 夜深时分,待村民闭户,亲眷来到五道庙举行送魂仪式,村民认为,焚烧纸扎马儿将载乘亡灵,去往极乐世界。

微信图片_20181213115732.jpg


● 出殡前,一席白布覆在孝子孝女头顶,向老人做最后的跪拜。白布一说为盖头布,不叫孝子孝女见天,一说为拖灵布,有一脉相承的寓意。


----------

空巢化是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村落的消失不仅是劳动力转移的结果,同时导致了乡土文化的迅速衰落。冯骥才先生曾指出,村庄和文物不一样,村庄是活态的,必须让人住在里面才能保持村落的生机和活力。没有人住的村庄,村规、民俗、村里的历史记忆就将消失,“乡愁”也就不复存在。我们应尽早尽快在新一轮的城镇化之前,守护的传统乡村,留住人们的“乡愁”。城镇化是必须要走的一个道路,但不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文化“化”掉了。在一个时代转型的时候,要留住的我们整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一种情怀,给后代留下民族文化精神的情感家园。


微渺的亮光


微信图片_20181213115740.jpg

土炕上的田野访谈


微信图片_20181213115748.jpg

采访大汖村上世纪50-80年代老会计韩双珠

微信图片_20181213115757.jpg

记录古老的取火方式火石的使用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从2016年始持续关注并记录,至今已先后七次进入大汖村进行田野调查,我们将从学术立场关注一个传统村落的消失,从中记录并思考。具体将从视觉人类学、口述史、民俗学、遗产学的角度切入,对大汖村进行全面的视觉记录,建立村民口述史文本、村落史志等文史档案,为古村落留下最后家底,为村落空巢化的应对提出理论思考及政策反思的空间。




- END -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