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讲座精要 | 冯骥才:传统村落保护有哪些问题?该怎么办?
发表日期:2018年5月11日      来源: 冯骥才工作室      作者:冯骥才


5月2日,冯骥才先生在对黔东南的传统村落进行考察之后,现身贵州省图书馆,就他在黔东南看到的问题,和他对传统文化、传统村落的思考,展开了一场题为“传统不仅代表着过去,更应代表未来”的讲座。

2003年,冯骥才先生第一次到黔东南深入苗族侗族的精神家园探访,曾有两个强烈的感受:一是灿烂,一是濒危。正因为灿烂且濒危,所以格外牵动他的心。此番再访黔东南,冯骥才先生感叹,传统村落的现状令他有喜有忧,有些情况看似可喜实则可忧,有些情况旅客喜悦学者担忧,大量复杂的、难以解决的问题纠结在一起,考察期间他的头脑一直在飞速思考着。

那么,冯骥才先生究竟看到了传统村落的哪些问题?又有哪些思考和建议?我们特摘取他在贵州讲座的精要,分享给您。

 

1526005720241666.jpg


1传统是什么

“传统就是世代相传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人们的思想、信仰、道德、风俗制度、行为方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DNA、她的特性、她的根本、她的根,就在她的传统里。传统不仅属于过去,传统也属于未来。但过去人们对这个问题并不自觉,真正开始自觉是因为社会转型。”

2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过程

“这代人正好赶上人类历史上第二次重大转型,几千年前是从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型,现在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在转型时,人们开始把前一个漫长历史时期创造的精神视为必须继承的传统。到了上世纪中期,法国学者先提出“文化遗产”的概念,认为除了私人继承的遗产之外,人类还有一种公共遗产,如教堂、历史建筑、重要的历史街区等,也需要保护,于是人类有了《世界遗产名录》。后来日本人开始注意到,人类还有一种遗产,是群体社区通过文化的形式——信仰、节日、文学、艺术、手艺等,保持的一种历史的创造和历史的记忆,是一种活态的、无形的、口头的遗产,它跟物质的文化遗产是有区别的,日本人叫“无形文化财”,我们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是人类又形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3知识分子的文化先觉

“对文化遗产的认识是人类的一个觉悟,但是这需要有些人先知道,先发现,先觉悟。我们现在叫“文化自觉”,在文化自觉中,知识分子还有一点特性和使命——知识分子需要文化的先觉,要最早知道,最先发现。

4传统村落面临的问题

“评完传统村落以后,我们迎头碰上两个大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空巢化”加剧。第二个就是过度旅游带来的问题。”

4.1空巢化问题

“有一次我去河南参加一个清明节活动,从郑州开完会赶到山西绵山,路上必须要穿过太行山,我就要求尽量走山路,想看看山村。使我惊讶的是,大部分山村没有人,都是空村。人们走的时候把不要的锅碗瓢盆扔在院子里,有的窗台上还扔着一摞一摞的碗。最给我强烈感受的是,村民临走的时候不是离乡背井,而是高兴地走了,门都不关。我们的村落大量地空巢,这个问题势不可挡,这是城镇化带来的,城镇化又是大势所趋,是世界发展、社会进步必须要走这的路,全世界都这样。”

4.2过度旅游问题

“传统村落定完之后,因为有了国家遗产的名称,它的旅游价值无形中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人们都想看看传统村落什么样,它就变成村落得到现钱的一条出路。解决问题么?解决。我这回在黔东南,特别问了这个问题,老百姓说收入马上可以提高。同时,旅游又是现代人、特别是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之一,人们有了车、有了房、有了闲钱,都想看看这世界是什么样,都想旅游。甚至在很多国家旅游已成为支柱性的产业。旅游是吃喝玩乐全在里面,是衣食住行一条龙服务,所以旅游一定热。搞旅游业的人一定会寻找各式各样适合旅游的景点,那么传统村落就逃不出去了。”

“所有的传统村落,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但不是我们精心保护下来的,而是因为交通不便没人开发才保持了原生态,是历史把它遗忘在哪儿,是被丢弃在哪儿的,这是可悲的事。”

“我们现在的旅游,说白了,是为了钱。我们不指责老百姓,他们很贫穷。政府需要旅游赚钱,也不能完全怨怪官员,因为他们确实压力很大。我下去跟很多官员聊天,他们有很多压力,一方面要扶贫,老百姓的村落太穷确实不行,扶贫是非常严格的、刚性的要求;另一方面,乡村要振兴。这些压力全压在他们身上,同时还要保护传统村落。这三个方面他们怎么平衡?如果他们不懂得什么是传统村落,不懂得什么是文化遗产,就一定会拿传统村落和文化遗产迁就前两样。政府没钱做旅游,就请有钱的开发商进入村落。这是挺大的问题,有钱人一进入,一定会开发这个村落。”

5文化遗产不能“开发”

“有一个概念我觉得必须要强调,对于遗产绝对不能使用“开发”这个词儿。没有一个国家对自己的文化开发的,俄罗斯人开发芭蕾舞吗?意大利人开发歌剧吗?我们的音乐学院开发音乐吗?没有吧。“开发”这个词儿是个商业词儿,“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利益的最大化。这个词儿怎么能用在文化上?这是一种无知的、愚昧的、低级的使用。“开发”用在经济上没有问题,但不能用在文化上。联合国就不用“开发”,而是讲“保护、利用”,他们用“利用”这个词儿。”

6政府官员应学习文化

“政府官员学习文化是个重要的事儿。我记得在香港书展演讲时说,官员必须学习文化,知识界应该给官员讲文化,官员要请知识界的人来给他讲文化。简单地背一背当地的地理、历史,并不等于懂文化,还是要从学理上知道什么是文化。我当时说,“知识界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教育领导”,后来《北京青年报》把我这句话发在副刊版的头条。有领导不太高兴,我解释,你们恐怕对教育的概念有问题,实际真正的教育、最好的教育是启发。教育不是我站在上面比你高,而是我启发你。我们(知识分子)应该让领导明白什么是文化,这恐怕是我们的一个职责。领导大多是学管理的、学理工的,他对你的文化领域不太知道。但他在领导岗位,必须要懂。他不是要懂知识,而是要懂学理、懂道理,我们要善于给他讲道理。”

7政府对待文化的最好方式

“前几年我去伦敦的鸽子广场,发现多了一个水泥台子,台子上有一个小孩骑木马的雕塑。伦敦政府做了这个雕塑台,由老百姓把自己的雕塑放上面,大家在政府的网站上评选,评出的雕塑就在这个台子上放一年。当地人说,放在雕塑台上的作品不一定是最好的,关键是大家都参与城市的文化。这是当地政府的一种思维:文化是人民的,应该让人民去做。过去我们老说,谁搭台谁唱戏。我觉得政府对待文化最好的方式,是政府搭台人民唱戏,而不是文化搭台政府唱戏,也不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8保护少数民族村寨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村寨跟中原汉族的村落不一样,它有自己的特性,它的历史没有断。它有古歌,有文脉,有文化的核心,尽管有的核心很微弱但还是存在的。最重要的是,很多少数民族只有民间文化没有精英文化,所以她的民间文化就特别重要。民间文化,政府在管理时叫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少在城市里,基本在村寨里,而少数民族是生活在自己的文化里,一旦村寨瓦解,它的文化消散,这个民族就没有了,所以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非常重要。”

9对贵州传统村落保护的三条件建议

“少数民族文化是脆弱的,但我们必须要用敬畏的心去保护。这两天我听村寨里的人唱古歌,尽管语言听不懂,但真有活化石的感觉,我们听到远古的声音,真让人心里起敬意。我们看到了历史的身影,这是少数民族代代保护留下来的,不是留给我们消费的。”

9.1有关旅游的建议

“这两天我在一个村落,遇到一个外地来的开发商,讲的都是他在村落里怎么样用多媒体,怎么样把古代艺术做现代表达。在那个村子里座谈时,我跟他讲,侗族大歌、苗族古歌谁让你用现代表达?你要到我这儿来听,听不懂是因为你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你需要学习,才能在传统村落里体会到文化。要是把传统村落里的音乐都变成流行歌曲,那还叫什么传统村落?所以我建议贵州的传统村落保护,尽量不要让开发商插手,还是应该政府管,政府应该承担起来。开发商管的话,他一定要按照他的利益最大化来管,他是不懂文化的。”

9.2有关扶贫的建议

“很多传统村落里的人都很穷,他们需要支持。可是传统村落从2012年开始评,到今年才不过五六年,我们的非遗从2006年开始评,到现在也才十二年。我们一开始是为了抢救才做,那时候民间文化风雨飘摇。我们把最濒危的文化列为保护对象,它本身还需要扶危。文化在还需扶危的情况下,怎么能扶贫?它自己还需要扶呢,它是弱的,还需要你记录、研究、整理呢。如果用文化扶贫,文化也得强才行啊。但做大做强可不是文化规律,文化只能做精做深。官场喜欢造势,商场喜欢炒作,靠炒作、靠造势,都不是文化的方式,不是科学的方式。”

9.3有关学者的建议

“我们的学者太少了。日本每一个遗产后边都有一批学者,我们的很多文化遗产后边没有学者,甚至很多地方都没有学者去过。文化是养育我们的母亲,我们的母亲生病了,微弱了,我们得帮助她。现在传统文化、村落、遗产,特别是传统村落,进入了保护的瓶颈:一个是空巢化,一个是过度旅游。不是对它合理的利用,而是在它身上榨取油水。所以我们需要学者,需要杨培德、杨正江、余未人这样的学者,去帮助它。我们的学者还不能太老。我今年都76岁了。我们需要更多年轻人。”

10传统村落问题的解决需要各方齐心努力

“传统村落也好,文化遗产也好,问题都不是单方面可以解决的。特别是传统村落的问题,不是政府一个部门就能解决的,而需要各界支持,需要原住民自己,需要学界的帮助,各方面齐心努力,我们的文化才能传承下去。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