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建设民俗记忆展馆,传承优秀乡村文化 “破烂”变宝贝,乡愁留心中
发表日期:2018年4月24日      来源:济宁日报      作者:盖鸣霆 殷壮 杨小康

 

这台老纺车,73岁的柳树云至今完好地保存着。

老碾盘里,有着89岁的李新正老人太多的回忆。

“这个猪槽是不是古董”、“这个风箱材质是不是很特殊”…… 近日,一股“文物鉴定”的风潮席卷汶上,大到文物保护局小到古玩店,很多村民都扛着自己家的水缸、缝纫机、风箱一窝蜂地涌来。虽然汶上县古称中都,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但是民间古玩交易一直处在不温不火的状态。猛地出现这个现象,到底咋回事儿?“汶上街道要建乡村民俗记忆展馆了!”前来鉴定自家铡刀的王大哥为记者揭开了谜底。

捡破烂的工作小组

“这些是独一无二的宝贝”

王大哥口中的乡村民俗记忆展馆是汶上县汶上街道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的一项重点工程。该活动通过声势浩大的民俗物品征集,建立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储备,进而建立展馆,以期更好地留住乡村记忆,传承优秀乡村文化。

今年春节过后,汶上街道以服务区为中心,以村居为单位成立了三个专项工作小组。小组的工作人员们在街道辖区内的15个村居走街串巷,挨门挨户的上门寻访。钻棚子、爬屋顶、挖沟渠,把一件件尘封的老物件收集、整理、洁净、修缮然后登记在册。工作开展的过程,经常有村民认为他们是收破烂的、文物贩子、江湖骗子。“还有人问我们要不要啤酒瓶、废报纸之类的。”谈到收集工作时,小组成员韩昭亮说。

“这些东西在别人眼里是破烂,但在我们眼里这就是独一无二的宝贝。”街道东湖服务区总支部书记张鹏指着小半个仓库的“老物件”说,它们独一无二并不是因为稀缺,而是这一件件“老物件”背后都有独特的乡村故事。截至目前,3个工作组已经在15个村居共收集石磨、铡刀、留声机等老物件500余件,基本涵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常用器物。

孤独的老石碾

“它就像我的老朋友”

“你们把它搬走保护起来吧,最近偷碾盘的太多了,我怕以后再也看不见它了。”正在推碾的李新正老人看到收集组的工作人员时激动地说。李新正是街道周村的村民,今年89岁,是现在为数不多知道这个石碾来历的人了。

据老人介绍,这个直径近两米的石碾最少有百年历史,早先时候是村民们为了方便日常所需,集体凑钱从山上买来石头打造的。碾盘安好之后,十里八村的村民都来排队用碾,几乎从早推到晚,面粉、豆饼、地瓜干等都是靠着它制作出来的。后来随着机器的普及,用石碾的人少了,石碾也因为村子建设而辗转四方,受损严重。“它就像我的老朋友,看见他就会想起我的爷爷、父亲和老伴。”老人说。

“寻找乡村记忆是为了挖掘乡村文化,培育和留住乡村人才,实现乡村振兴。”汶上街道党工委书记付天平告诉记者,2018年以来,该街道以“存乡忆、记乡愁、兴乡村”为总体工作目标,形成了“新兴文化进乡,传统文化返乡”的乡村文化工作新格局,努力打造“开拓进取、吃苦耐劳、邻里相望、团结互助”的新时代乡村文化新面貌。“乡村想要振兴,首先人才要振兴,也就是要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乡村民俗记忆展馆的成立则刚好可以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让古老传统文化和故土的乡愁在年轻一辈中代代流传下去,让这些既具有现代思想又具有传统美德的年轻人,把我们的乡村建设得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

 

缺角的手摇纺线车

“留着它做个念想”

“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徼福渡河星”的神话传说,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的沉沉思念;从西施浣纱沉醉游鱼,到孟母剪线的谆谆教诲,纺织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本次收集活动中,工作组共收集登记了三台纺线车、一台织布机,其中周村村民柳树云老人家的一台纺线车年数最长,特点最突出。

“这个纺车比我进门都早,在当时可是传家宝!这摇把上的缺口可不是摔的,而是干活磨出来的。”周村73岁老人柳树云说。据乡亲们介绍,以前在农村经济不发达的年代,织布、耕地是一个家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树云婶子手巧能干,一家的生活一直都过得不错。”柳树云老人的邻居邵为亮告诉记者,解放前,老人的婆婆靠着一台纺线机撑起了家里的半边天。解放后,老人白天去生产队干农活赚工分,晚上就点灯纺线,一直是有口皆碑的“劳动能手”。改革开放以后,老人的纺织手艺也让这个家庭过上了相对富裕的生活。从小孩的肚兜、虎头帽,到大人的鞋面棉衣,柳树云老人自己都可以做出来。有时摇到日落西山,有时织到月影西斜,弱小的烛光下,昏暗的灯光下,都留下了老人与纺车的剪影。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时尚前卫,老式的纺线、织布逐渐失去了市场。可这台纺车老人一直都没有扔掉,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拿出来擦拭一下。

“留着它,就是为了做个念想,能想想以前的苦日子,让小娃娃都知道今天的不容易。”老人一手抱着小孙子,一手抚摸着纺车讲道。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