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发表日期:2018年4月21日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徐维群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要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的五项要求中,生态宜居是关键。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大自然结成了生命共同体,人们遵循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原则,从自然生态系统中获取物质与精神的给养,农村作为城市文明的“后花园”,历来都是青山绿水、人文乡愁的代名词,在守护和承载生态文明上有着天然的资源优势、环境条件以及文化使命。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古村落“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阵地
福建古村落数量多、特色鲜明、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古村落是乡村民众生活所在地,人类一切文化之根,村落环境、历史文脉、传统氛围等均保护较好。一个村落,它是环境与人的互动,环境又有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交融,村落里居住着按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联系在一起的人群,他们有一定的社会结构(家庭、家族、社区)、社会关系(血缘、亲缘关系),按一定的风俗习惯和相互认同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共同生产生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村落成为群体传承和维系文化的场所。
古村落在“生态宜居”的要求面前,利弊因素皆有,以客家古村落为例。如客家古村落集中在闽西南地区,客家人多为聚族而居,地理位置边缘性突出,保存下来的古村落较多。客家古村落自然生态良好:青山绿水、空气清新、阳光充足、工业污染少。村民保持着朴素的自然生态观念:对自然有敬畏之心,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爱干净重养生,居住环境天人合一。社会关系和谐:聚族而居,敬祖睦宗,崇文重教,家风纯朴。但古村落里往往又存在着许多发展弱点:交通不便利、经济相对落后;规划不到位,新旧建筑混杂;卫生条件较差,垃圾处理不科学,河流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外出务工多,留守老人孩子问题多;文化教育水平相对滞后;古建筑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不到位等。因此,要通过落实“生态宜居”焕发古村落的生机。
古村落“生态宜居”要求软硬件建设并重
“生态宜居”意味着农村环境宁静、和谐、美丽,适宜人们居住,包含自然物质、社会人文诸要素的立体式的人化环境的提升。因此,古村落的“生态宜居”要求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建设并重。一是硬件方面,如房、路、水、电、气等生活设施建设,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农田水利科技等农业基础建设。二是软件方面,如村容村貌整治、乡风文明建设、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传承等。除了政府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乡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外,很重要的是要对村民进行生态知识、生态审美、生态观念的教育,提升人们的生态文化素质,推动他们的生态行为实践,对古村落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利用,既要移风易俗又要有破有立。通过乡村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生态宜居”观念的宣传引导,提升宣传效果。
古村落“生态宜居”的重点是环境治理
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是“生态宜居”最直观的呈现。第一,推进古村落卫生厕所的建设和改造。厕所革命作为补短板的民生工程,应坚持不懈推进,能够很大地改善农村的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要加快推进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厕所粪污治理,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普及不同水平的卫生厕所。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人口规模较大村庄配套建设公共厕所。第二,垃圾处理与河流整治同步进行。如今乡村物质生活条件好了,生活垃圾也多了,还有各类生产垃圾,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却没跟上,因此河道往往成为垃圾倒入地。近年开始整治养殖污染,建立河长制,河流清洁状况有了较大改善,还远远不够,因此乡村垃圾处理依旧是“生态宜居”的急切问题。第三,乡村环境管理制度与宣传齐头并进。实行村民、村、镇包干制度,项目垃圾承包制度,奖惩分明,落实到位;入户宣传垃圾处理的知识;发挥村里老人的作用,组织乡村卫生巡查队;加大对乡村垃圾处理的设备和技术投入;按不同季节进行项目性的清理,继续推进河长制工作等。
古村落“生态宜居”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古村落主要产业结构一般以农业为主,但随着城镇化发展,外出务工的多,留守老人和孩子撑不起村落经济。“生态宜居”的经济发展动力应该吸引乡村劳动力返乡创业,重点发展特色乡村产业。根据古村落的产业资源布局,应以发展林业经济、绿色农业和乡村文化旅游等特色乡村产业为突破口,把古村落建设成为城市“后花园”“度假村”。一方面,能发挥古村落的特色资源优势,增加村民收入,另一方面,达到“生态宜居”的要求,留存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农村风情的物质形态、人文景观、生态产品,让人们记得住乡愁。连城的客家古村落培田村探索出了很好的路子,他们重点发展古村落文化旅游业,吸引年轻劳动力返村创业,开设特色文创店、文化民宿、客家饭店等。政府重视整体规划保护,完整地保护了古民居,让村民建起宜居的新村。如今古民居文化旅游红红火火,吸引了各地游客,当地村民也实现了“生态宜居”的初步目标。
“生态宜居”促进古村落文明的重构
“生态宜居”包括人文宜居,重建文明乡风势在必行。古村落有着优势的人文资源,民风纯朴、宗族管理完善、物质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在古村落文明重建中,一是需要重视村落建设规划。对传统古民居建筑等文化遗存实行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整理古村落的文化资源,加强对代表性的村落文化符号的保护与传播力度,加大对民间工艺等非遗传承人的支持力度。二是促进新乡贤制度的建立。乡贤一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思想见识和信息资源,他们在村里有较高的威望,能起到致富引领示范、发展资源中介、乡村人才引进等作用,从而形成新乡贤引领、宗族管理、社群自治有机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三是培育新型乡村社会关系。以亲情、乡情、邻里关系为核心形成融洽的乡邻关系,发挥传统古村落家风家训文化的教育功能,树立“家风纯正、尊老爱幼、崇文重教、和谐共生”的古村落文明价值理念。永定区洪坑土楼社区建立“客家家风家训馆”宣传客家家风精神,同时也通过评选“模范家庭”“客家好媳妇”等典范,传扬好家风,树立社会主义家庭美德,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
总之,乡村振兴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和谐美丽乡村家园,实现“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前提要求,也将让历史悠久、人文丰富、文化独特的古村落焕发生机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