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发表日期:2018年3月12日 来源: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 作者:于韬
2018年春节期间,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成员、硕士生于韬前往曹妃甸区柳赞镇蚕沙口村进行田野调查,此次调研针对本地妈祖信仰所展开的村落新乡贤文化进行。
柳赞镇蚕沙口村位于曹妃甸区东部,紧邻滦河和泝河入海口,曾是古代海运入京东辽西的海河转运码头和天然避风港湾,是北方少有的妈祖信仰重地。而围绕村里天妃宫的复建与修复,也恰展示了当地两代新乡贤为之付出的努力。
根据调研所知,该村妈祖文化古今传承,庙会盛事亦远近闻名。村中最古老的村中妈祖庙始建于元代至元初年,迄今已逾700余年历史。主要由妈祖庙(当地称天妃庙或鱼骨庙)、财神庙、关公庙、土地庙、蚕沙古戏楼等宗教建筑组成,总占地面积350余亩。解放前,村里的天妃宫没有专人管理,只有一个无家可归的孤老常住。解放后,蚕沙口天妃宫改为村小学及供销社,原有建筑逐渐拆毁。但即使在文革期间,仍有渔民信众在原殿堂遗址处烧香祭拜,1968年毁于文革。1992年后,当地村民自发筹资复建,现已恢复建设了妈祖庙、蚕沙古戏楼、海洋民俗博物馆、蚕沙古井、天妃广场、放生池等历史遗迹,总占地面积约16亩。自天妃宫重建以来,香火日益旺盛。在文革期间中断的蚕沙口农历三月二十三传统庙会,也得到了恢复。每年的客流高峰期集中在三月二十三和九月九妈祖庆典仪式期间,来上香的游客的车能停到几公里之外。来自蚕沙口周边渔村的渔民及唐山、秦皇岛、外省、京津的民众落绎不绝,还有港台、日韩外商不远万里赶过来,总人数年均不低于20万人。
蚕沙口天妃宫作为历史悠久的名胜之地,它的复建不仅是当地民间信仰的再次弘扬,同时通过妈祖信仰可以增强当地凝聚力,为塑造当地文化特色和品牌带动周边发展提供契机。而天妃宫庙会的恢复,更是对蚕沙口村落传统文化的追寻和发展。而作为道德精神代表的新乡贤,在参与传统文化复兴,带动村民致富和组织民间活动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
对村落原住民杨尚古74岁(左一),张彦安71岁(左二)进行调研
此次调研,以天妃宫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两次复建为节点,对蚕沙口两代新乡贤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深入挖掘。
第一次修复是在1992年,在信众的大力推动下,原蚕沙口老书记、后到滦南县文化部门担任领导干部的朱永存与其他三个热心老人杨尚金,张彦增,朱长岐四人(朱长岐还在),在历史典籍中重新挖掘出三仙娘娘庙的妈祖文化内涵,并以此为据奔走斡旋,最终得到上级政府批准。通过省里的批准后四人又奔走在柳赞的沿海七铺筹集捐款。此举得到了七个村的大力支持,参与和组织捐款的基本是各个村里的有钱人和村干部。1993 年,蚕沙口天妃宫以“滦南县民俗博物馆”的名义得以复建。但是这次重修后天妃宫使用率不高,受限于村里的一些硬件设施等条件,每年庙会的规模都很小。
第二次复建是在2012年,为了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在外经商多年的杨士革毅然放弃了自己在石家庄的建筑生意,回到村里参加了村主任的竞选。他上任后就开始筹划如何发展蚕沙口的旅游事业增加村民收入。在任期间他修建大型庙前广场,绿化美化村内环境,复建蚕沙口古戏楼,修建巨型立式妈祖神像。原来的蚕沙口交通极为不便,村里没有通向外面的道路,2012年他联系老干部协会修了通向沿海公路的道路,重修天妃宫修建天妃广场。2013年年底重建戏楼,重修天妃宫古戏楼。此外,在天妃宫前立起了九米多高的“天妃圣母”石像(其形象与湄洲岛妈祖立像一致),并修建了一些附属设施。自2017年3月15开始,公司借鉴湄洲岛妈祖祭拜习俗组织了当地第一次妈祖巡游,并希望之后继续举办下去。
蚕沙口妈祖文化在唐山乃至我国北方地区都具有文化稀缺性、特异性和代表性。当地人对于民间信仰的保护是有自发性自觉性的,他们在新乡贤的带领下从开始的完全自发行为逐渐转变为政府支持的行为,同时又取得了相应的经济效应,带动了周边的发展。在保护和复兴的过程中,当地新乡贤在重塑民间信仰,改善村民生活,推动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中心将继续整理相关资料进行更深入的田野调查,对该村的发展做进一步研究。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