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古路村不修公路架索道 3分钟飞越峡谷
发表日期:2017年10月11日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梁波 丁伟 雷远东 谢凯

3公里的骡马道,挂在悬崖上;省道306线路边,成昆铁路蜿蜒着向远方伸展。

扔下一句“我回家了!”常伟转身,离开平坦沥青公路,踏上骡马道,迈着大步往山上走去。

太阳钻出云层,此时的斑鸠嘴与二道坪峡谷间,一条新建的索道横跨在距离谷底800米的高空中,缆车的橙黄色,与常伟身上篮球服的橙黄色,交相辉映,在峡谷间显得格外抢眼。

常伟的家,在雅安汉源县永利乡古路村。这里是雅安唯一一个不通公路的行政村,421位村民散居在平均海拔1000米的大山上,因此这里被外界称为“悬崖上的村庄”。

飞架在峡谷之间的索道,20163月开建,将于近期投入运营。以后村民到对岸坐缆车,只需要3分钟。

从爬藤梯“手脚并用”大半天,到走骡马道“汗流浃背”5小时,再到峡谷索道“轻松刺激”3分钟,因“天边小学”闻名的古路村,在发展旅游的路子上,越走越快!

索道是古路村弃修公路换来的。这是继“天边小学去留之争”后,近5年来,古路村作出的第二次大抉择。和第一次存在争论不同,这一次,村里的老老少少,都不约而同地给出答案:对的!

全国人大代表、古路村村支书骆云莲感叹:不修公路到村里,保留村子的“古”与“险”,给古路村留住了乡愁,也带动了旅游。

华西都市报11日报道版面。

一篇报道 让悬崖上的村庄一夜出名

928日,乌斯河路地小学。与上一次相见比较,申其军又苍老了一些。“我越来越老,没啥,古路村却正年轻!”申其军说。

1982年,18岁的申其军中学毕业,回到古路村。当时,他是全村学历最高的人。

那时,古路村通外的路,只有藤梯,除本地人,很少有人知晓成昆铁路穿越的大渡河大峡谷悬崖上,还藏着一个村庄。

其实,古路村村小成立时间很早,但乡上派来的老师,来一个,走一个,更换频繁,孩子们根本读不好书。“路不通,电不通,电话不通。如果不是土生土长,换了我,也得走。”申其军说。

村小缺老师,乡上让申其军代课。没想到,一代就代了30多年。“论教学水平,完全是‘半壶水’。”申其军自嘲。不过,他能做到的,是让村里孩子一个不少地来到学校。

古路村有6个组,村民散居在海拔5001900米的悬崖上。村小在三组,除本组孩子,其余几个组,要走藤梯才能上学。“学习好不好是其次,安全上下学才最重要。”申其军说,特别是下雨天,孩子们放学回家,根本不敢爬藤梯。于是,申其军就一个一个背着上下。等把孩子们送完了,天也黑了。

时间来到2005年,华西都市报记者杨涛刚刚大学毕业。读大学期间,作为雅安人,他就听说过古路小学的情况:与世隔绝、道路奇险、生活原始艰苦。“21世纪了,还会有这么困难的地方?”杨涛表示怀疑。

那年盛夏,杨涛沿着两年前才开凿出的骡马道,攀爬5个小时,来到古路小学。杨涛走得头晕目眩,他说:“不是走,是爬。”

骡马道位于陡壁上,沿途七拐八弯,最窄的地方只有40厘米宽。往下看,峡谷风刮得哗哗响,不远处是咆哮的大渡河。杨涛于是对古路小学有了第一印象:远在天边!

又过了三年。“对,就是2008年,我们小学出名了。”申其军说,出名源于华西都市报推出的《悬崖凿出上学路,天边的小学坚守26年》报道,一下让藏在大山上的古路小学世人皆知。当年,申其军入围十大感动候选人物。

17名古路村的孩子被送到乌斯河路地小学读书。

首次抉择 “天边小学”孩子下山读书

一夜出名,让古路村有了第一次选择。

华西都市报记者余行在《古路村天边小学出名后的去留之争》(刊发于2010618日《华西都市报》)一文中,这样记录:“随后两年里,成批记者、志愿者、游客纷至沓来。民间的、官方的捐赠也涌入了这个贫瘠乡村。聚焦在公众视野下的古路村小学,开始在从未有过的善款监管问题、教学理念碰撞、传统与世俗冲突中剧烈震荡起来。”

其中,最大争论是古路小学存留问题。矛盾焦点人物正是申其军。

32名学生下山读书,申其军担心,山下生活变化太大,孩子们会不会出现心理落差?没有家长看管,七八岁就离家,学坏了又怎么办?每户村民年收入少得可怜,孩子们的生活费怎么办?回家赶车一趟要15元,车费又哪里筹?

担忧之后,为了孩子,申其军最终还是妥协了。

20111118日,上完最后一堂课,所有孩子全部转到乌斯河路地小学。

“我也跟着孩子们下山,我不上课,主要负责孩子们的生活。”申其军说,当时跟着他下山的7个娃娃,5个上初中,两个外出打工去了。如今,古路村的17个学龄儿童,也由他带着,在路地小学上学。“路地小学的教学水平、生活条件,的确要比山上好很多。”申其军说。

索道通车在即,申其军很高兴。他说,有了索道,除了六组,另外五个组的孩子,就不再走骡马道了,出村更快了……

再次选择 是修公路还是架索道?

赶着马,走在骡马道上,今年23岁的申华刚时不时抬一抬头,挂在峡谷间的索道,尽收眼帘。

索道能给村里带来“钱景”吗?申华刚说,其实,他和村里其他年轻人的心里很有底:“它是客货两用索道,可以观光,可以载货。通了,游客会更多。游客多了,收入会更多。”

最近两年的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古路村村支书骆云莲总会做同一件事:通过微信朋友圈,晒晒古路村:“索道通了,去‘悬崖上的村庄’更方便。”

古路村是雅安市唯一不通公路的行政村,为何不修公路而修索道?

面对疑问,骆云莲没有马上作答。她摸出一支烟,点上,深深吸一口,然后才打开话匣子。

走在骡马道上的古路村村支书骆云莲。

骆云莲说,从山下上山,以前没有路,都是手脚并用爬藤梯。现在,步行走骡马道,3公里多,要走3个小时。到最远的五组,更要走5个小时。多年前,村里通了电,村民买了一台冰箱,请全村壮小伙下山,肩挑背扛一整天才弄回来。村里要养牛,得从牛崽子时就背上山。还有些老人,大半辈子都没下过山。

“给古路村修一条公路,是我们祖辈几代人的梦想。但古路村人没有做这样的选择。”骆云莲说,与公路相比,索道运力的确要弱很多。可是,公路建了,路好走了,古路村的路又该如何走?毕竟,古路村的最大特色就是“古”和“险”,“修了公路,我们担心这两个最有特色的东西没有了。”

通过近五年的观察,骆云莲发现,驴友和游客选择来古路村,钟情的就是体验“骡马道”的古与险。游客来了,在村民家吃生态食品、住传统彝寨、购高山特产,有村民一年增收达4万元,“不能因为修路,让他们失收返贫。”骆云莲坚持自己的想法。

最好答案 腰包鼓了无人再提修路

站在斑鸠嘴,望着荡在空中的橙黄色缆车厢体,骆云莲告诉记者,缆车正在办理交接手续,近期将投运。

古路村索道,是大渡河大峡谷首个客货两用索道,起于永利乡马坪村二道坪,止于古路村斑鸠嘴,属于双线往复式架空索道。索道跨度约750米,距谷底约800;工程总投资2340万元;吊箱定员为40名乘客、1名驾驶员;每小时运量为500600人,不仅能载人,也可以运货,摩托车可以骑进去。通运后,从省道306线到古路村,行程将缩短至一个小时。

离开位于斑鸠嘴的索道站,骆云莲沿着一条宽3.5米的土坯公路,朝位于三组的村委会走去。“这条路是下一步计划的第一项工程:斑鸠嘴至村委会的通组公路。”骆云莲说,目前,全线1.8公里的路基已铺好,堡坎工程已结束。国庆之后,路面沥青铺设和护栏设施安装工程将同时展开。这条路修好后,村里还将引进旅游观光车,游客可以坐着观光车去村委会。同时,村民家的摩托车和农用三轮车,也能敞开跑。村里还将进行民居风貌改造,以文化氛围营造为重点,在现有观景台、火把广场的基础上,增添彝族传统文化元素。

骆云莲说,古路村实施发展旅游的“一揽子”计划,其实是因地制宜,通过“旅游精准扶贫”的一次大胆尝试。

没有选择修公路,骆云莲和部分村民有过“争吵”。不过,随着骡马道上游客一天比一天多,这些村民都不再提修公路了。“还提个啥,大家已经尝到了甜头。”古路村第一书记袁江涛说,以一个游客为例,在古路村住宿一晚、吃两顿饭,按费用80元计算,这个游客给村民带来的纯利润应该有四五十元,“修了路,游客车来车走,这四五十元就没有了。”

“古路村舍弃公路选择修索道正确吗?我想,村民腰包越来越鼓了的现实结果,已经给出了最正确答案。”望着远处,骆云莲若有所思地说。

928日,雅安汉源县永利乡古路村,越来越多的外来客关注这里。

古路村·特写

古路村年轻人

难忘骡马道 难忘乡愁

306省道出发,沿着骡马道回家的常伟,看到了峡谷上空的索道,不禁想起过去爬“天梯”的艰险。常伟原本姓兰。父亲兰绍林是六组组长。

去年高中毕业,常伟考取了四川理工学院。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他对未来信心满满。常伟在“天边小学”只读了一年,“但我和她,有一种不可分割的情。”

常伟对古路小学的眷恋,其实是那段“艰险天梯”留下的记忆。

928日,雅安汉源县永利乡古路村,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村里观光旅游。

常伟说,有一天去上学,天还没亮,黑沉沉的,他和同学打着火把,来到通往学校的最艰险的一段路。这是一个挂在峭壁上的铁梯子,垂直90度。他们正打算攀登时,突然山洪爆发,泥石流也来了,他们只好蹲在山坡上,等啊等,等到傍晚,大雨一直下,泥石流也一直滚。“我们那个时候,就像一只只困在悬崖上的羊子,上不去下不来。”最后,他们干脆找了一个崖洞,在里面住了一晚。后来,常伟去了乐山犍为读书。可能是在古路村长大,和很多同学相比,他的体力和耐力要强得多。“走在骡马道上,为了让马跑得更快一点,我就在前面跑。马见了我跑,它就跟着跑。”因为跑得快,耐力好,高中时,作为体育特长生,常伟被犍为外国语实验学校招录。

为了锻炼体力,每次假期回家,常伟都会跟着马儿,在骡马道上奔跑,每天十个来回。久而久之,他跑得比马还快。有一次,奶奶生病了,县城医生把药送到一线天。常伟下山去取,一个来回,只用了20分钟。“有同学跟我开玩笑,说我跑得那么快,是不是吃得多?我说不是,是我家在古路村,我必须得跑。”常伟说。像常伟这样,在骡马道上奔跑的古路村年轻人,还有很多。有赶马驮砖上山的,每天10个来回;有走骡马道去附近打工的,每天一个来回;还有出远门闯荡的,一年一个来回。古路村出名后,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体验”。于是,小卖部、客栈和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在骡马道两边开了起来。尽管平时冷清一些,但节假日到来之前,村里年轻人便通过微信营销古路村。“还别说,提前预定的很多,火爆惨了。”1010日,国庆长假过去的第二天,申华刚通过微信发来长假8天的收入账单,每家平均都有好几千哦!因天边小学,古路村出名了,并越来越被人熟知。特别是近五年来,通过因地制宜,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古路村先后出现五大变化,已是四川省加快推进偏远乡村发展的典型案例。

目前,成熟的核桃只能用骡子马匹运下山。

古路村·聚焦

因地制宜 古路村走上乡村旅游路

道路之变 索道3分钟飞越峡谷

古路村原来没有路。2002年,由政府出资、村民出力,在绝壁上开凿出了一条不到1米宽的“骡马道”。2009年到2014年,当地又分段对骡马道进行了硬化。2015年,当地再次投入资金,为骡马道临崖一侧加装了护栏。

20163月,飞架二道坪与斑鸠嘴之间的古路村索道开建,预计近期正式运行。骡马道要爬3个小时的路程,届时乘索道3分钟便能飞越。

饮水之变 安全管网全覆盖

一直以来,古路村没有水塘,村民吃水基本靠天。2012年至2015年,当地分两次投入资金,对古路村的生活用水、灌溉用水管网进行改造提升。如今,防冻的管网不仅接到每家每户,还接到了田间地头,一年四季都不愁用水了。甘甜的山泉水,还广受外地游客喜爱,说煮饭泡茶都很香。

用电之变 旅游接待不断电

2016年,当地将古路村6组用户及旅游开发项目用电纳入2017年中心村农网改造项目,改造10千伏线路6.58公里,更换变压器1200千伏安,改造低压线路5.96公里,有效解决了癞子坪22户用户和7个农家乐的旅游接待用电问题。

通信之变 取消长途漫游费

古路村位于雅安市汉源县、乐山市金口河区、凉山州甘洛县接壤处,村民们的手机常被邻市手机信号覆盖,稍微不注意便是长途加漫游。201791日,三大运营商全面取消手机用户国内电话长途通话费和漫游通话费。同时,在2016年底,两家运营商对附近通信基站进行了升级,手机信号大大稳定和增强,其中一家做到了4G信号满格。

产业之变 乡村旅游前景好

以前,古路村村民主要种植玉米和土豆,用来填饱肚子。2012年以来,当地大力发展核桃、花椒等经济作物。目前,已建成核桃基地约4000亩、花椒基地约1200亩。从已投产核桃来看,产品根本不愁卖,外来游客就买光了。这几年,前往古路村观光旅游的游客逐渐增多,村里常年从事游客接待的村民就有10来户,年收入达10多万元。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