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75岁冯骥才:“我的事业只有生命能画句号”
发表日期:2017年9月22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张道正
发表日期:2017年9月22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张道正
“为未来记录历史——冯骥才文学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19日至20日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召开。海内外50余位学者齐聚天津,共同研讨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的文学与文化遗产保护。铁凝、韩美林、张炜、张平、魏明伦、吴为山等冯骥才的文艺界老友出席。
冯骥才是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他以伤痕文学登上文坛,开拓了“文化反思小说”道路,并竖起“津味小说”的大旗,《神鞭》《三寸金莲》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在当代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挑山工》《珍珠鸟》等散文名篇入选中小学课本,影响几代人。
“我有太多的对时代的干预,当然,我也太多地受到了时代对我的人生和命运的干预。”冯骥才说,在时代发生巨大的社会转型时,我投入了文学,用文学干预;当文化转型的时候,我用文化干预。
冯骥才用文学“干预”时代的成就斐然。除小说、散文、随笔、游记外,他还著有剧本、散文诗、创作谈、评论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其创作体量巨大,洋洋数百万言,近年所著《俗世奇人》被誉为“小小说”的典范,《凌汛》《炼狱·天堂》等新作更为的非虚构写作立下标杆。
“文化的先觉者应该是率先的行动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冯骥才发起对天津老城和小洋楼的抢救。进入本世纪,民间文化在社会转型期遭受冲击,冯骥才毅然放下文学和绘画两支笔,转身为民间文化上下奔走呼号。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