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守望“乡愁记忆” 讲好“武汉故事”武汉“博物馆之城”建设五周年回望
发表日期:2017年8月13日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周静

       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祠堂,是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在全面开启复兴大武汉新征程中,文化的繁荣与复兴不容忽视,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进程中,博物馆的文化涵养作用不可低估。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厚重璀璨。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武汉五方杂处、兼收并蓄的地理文化特征。

  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展示峥嵘历程,记录历史轨迹,散布在武汉三镇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和博物馆纪念馆正是最好载体。

  2011 12 月,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正式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目标;

  2012 5 月,武汉市“博物馆之城”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五年来,武汉充分依托利用其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凝心聚力,克难攻艰,有力推动了“博物馆之城”建设蓬勃发展,成效显著。

  全市博物馆数量大幅提升 完成了“量”的积累

  按照国际通例,世界各国已将人均拥有博物馆数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博物馆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美国、意大利等欧美国家基本实现了人均每4 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武汉向世界发达国家看齐,要实现人均每10 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五年来,全市博物馆总量已由2011 年的58 家增加到目前的108 家,增长率为87℅,完成了博物馆数量上的“量”的积累。

  全市博物馆种类日趋完善 实现了“质”的飞跃

  长期以来,武汉的国有直属博物馆(直属于文物系统)一直“独霸天下”,非国有博物馆数量较少。为切实解决行业和民办博物馆发展上的“瓶颈”问题,武汉制定出台了《促进民办和行业博物馆发展实施办法(暂行)》和《民办和行业博物馆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的落地,极大地激发了民间的办馆热潮,在社会各界的踊跃参与下,在全市108 家博物馆中民办和行业博物馆数量分别达到38 家与42 家。国有直属博物馆与民办和行业博物馆之间的结构比类日趋合理,实现了博物馆品类上“质”的飞跃。

  免费参观人数逐年递增 博物馆建设成果人人共享

  五年来,为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全市相关博物馆通过展览改造,开展相关社会教育活动、提升服务质量、扩大宣传力度等方式,千方百计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参观学习,同时,各博物馆加大与社会的融合度,让市民“走得进”“看得懂”“学得到”。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博物馆观众量逐年上升。截至2016 年底,全市博物馆观众量突破千万人次,真正实现了博物馆建设成果人人共享。

  展览活动推陈出新 展示手段日新月异

  五年来,全市相关博物馆不断推出一批临时展览、巡回展览和流动展览,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吸引市民走进博物馆。五年来,全市仅国有直属博物馆就累计推出临展、巡展、引进展等各类展览共计400余个。与此同时,各博物馆不断加大基本陈列改造力度,不断丰富提升展示手段。“长江之歌文明之旅”“中共中央在武汉”“大武汉1938”“探索与奠基——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历史陈列”等都是近年来博物馆基本陈列的新品力作,不仅展示内容丰富,展示手段也呈现出科技化、数字化、情景化的特点,真正实现了融入式、体验式参观。相关陈列展览还先后入围“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受到业界的充分肯定。

  重大文博工程相继上马 博物馆建设锦上添花

  五年来,为进一步夯实博物馆建设的基础,全市群策群力,克难攻坚,不断加大全市重大文博工程推进力度,江汉关博物馆、长江文明馆、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等一批文博场馆相继上马,形成了全市“博物馆之城”建设的新高潮,带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社会教育活动深入开展 博物馆文化培养初见成效

  五年来,全市博物馆以重大节日和各类假日为契机,坚持开展博物馆五进、博物馆之友沙龙等社会教育活动,推陈出新,坚持常态化、制度化、品牌化,并一以贯之,受到民众的欢迎,既扩大了博物馆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又形成了博物馆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博物馆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的博物馆“五进”活动,使博物馆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民众,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与此同时,各博物馆持续开展“博物馆之友沙龙”,不断提高全体市民人文素养和鉴赏意识,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捧,好评如潮。参观博物馆已悄然成风,并逐步内化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市民把走进博物馆作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愉悦身心的首选,博物馆文化的培养初见成效。

  281 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国保29处、省保85 处、市保167 处),57 万套可移动文物(国有收藏单位藏品),108 家博物馆(国有直属28 家、民办38 家、国有行业42 家),近千场次各类展览讲座,4000 余万人次参观数量。全市博物馆涵盖了历史综合类、红色文化及名人故居类、工业类、社区类、民俗及特色收藏类、自然与科技类、高校及军事类、数字博物馆等八大类型,形成了一个以国有直属博物馆为主体,国有行业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综合性与专题性博物馆相结合的立体博物馆体系,构成了一个政府主导、多方协力、同建共享、惠及全民的文物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向人民作答——这就是“博物馆之城”建设五年来的答卷。面对磅礴深厚的历史文化、灿若繁星的圣哲前贤和浩如烟海的文物藏品,我们没有陶醉于已有的成绩,我们始终斗志昂扬。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座类别更加多样,举办主体更加多元,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数量众多、运行协调、管理规范、惠及全民的“博物馆之城”必将巍然屹立在长江汉水之畔。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