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挖掘乡贤与家训需适应新时代
发表日期:2017年5月26日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路艳霞
发表日期:2017年5月26日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路艳霞
本报讯(记者 路艳霞)北京市文联、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编纂的《不能忘记的乡贤》和《铭记家训》昨天正式面市。“乡贤与家训的当代价值研讨会”也于近日举办,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世瑜认为,揭示乡贤和家训的当代价值,但特别要注意避免“简单地拿来就用”。
《不能忘记的乡贤》和《铭记家训》通过查阅文献、民间征集与田野调查三种方式,广泛搜集资料,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深入挖掘以乡贤、家训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下的指导意义。赵世瑜认为,要用今天的、当代的观点去整理和研究乡贤、家训文化,“在乡贤的界定上,不仅要看当时官方和士大夫撰写的文献材料,也要看老百姓在多年以后的实际评价;不仅要看到他们生活的时代对于乡贤的评价,也要看到很多年以后对于他们的评价。”
赵世瑜表示,在家训的整理上,既要关注名人的、公开的、经典的儒家伦理式家训,也要关注普通人的、私下的、多样化的家训,避免单一化、同质化。他提醒说,只有通过扎实认真的研究,探索出乡贤、家训发挥作用的文化机制,并结合当代文化发展的实际,才能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乡贤家训文化,“这样的传统文化,才有时代的生命力。”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