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发表日期:2017年3月26日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王思
要建设,就不能太多顾及老建筑保护;要保护老建筑,必然会影响城市建设——这两者向来被许多城市视为水火不相容。因此,在许多城市,作为历史文化遗存的老建筑常常被人们忽视,甚至被视作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的障碍和负担。然而,柯桥区却另辟蹊径,把将拆迁的城中村的老台门、老桥、河埠头移址复制——
最近,华舍街道湖门村面临拆迁,村内的多处古民居和多座古桥引发村民集体追忆。有在外的村民回来再望一望的,有村民想通过照片定格老宅画面的,还有村民呼吁拆迁之后,建立村文化史料馆,传承村落文化。
老建筑是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柯桥区古镇办正通过老宅移址复建的方法,把村落里有价值的老建筑移地复制,让远方的游子能记得住乡愁,使城市文明的发展轨迹得以延续。
守望 城中村里的老民居
柯桥城区钱陶公路与柯华公路交叉口一带,鳞次栉比的高层公寓、绿树成荫的高等学府、川流不息的人群,无不彰显出一个城市的活力。湖门村就在这现代化城市的一角,保存着城市年久的历史。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记者走进这个小村落,探访这个即将面临拆迁的村落。
“我这辈子都没有离开过这间老屋,说实话,我是真舍不得。”82岁的孙生花老太一直住在朝东民居里,虽然年岁已大,但关于老宅的故事却记得十分清楚。“房子是祖传的,已经好几代了,快有200年了。”老人家说。
记者眼前的朝东民居是一个三合院式的构造,保存较为完好。但由于年久失修,如今已显露出些许惨淡光景。屋檐上生满荒草,青瓦落尘。偌大的院子,只有孙老太太一人居住,其余人家的房子都大门紧闭。
距离朝东民居不远处的是贾士民居,这座老宅的现状更令人担忧。院子里空地杂乱,堆放着废旧物品,水盆里浸放着衣服,地上污水横流,看起来这里的居住环境不是很好。今年96岁的朱阿秀老太太是其中一户住户,其余一间已经闲置,还有一间由外来租户住着。
朱老太太耳朵有些聋,当她听明白记者的问题后,神色黯淡,“在这个院子里住了快100年,以后不知道会到哪里去呢!”
心愿 改变落后的居住环境
记者沿着村中小路走了一圈,还探访了窦氏民居、徐家民居、苏家民居等老民居,这些民居大多已经荒废,少数几间住着外来租户和上了年纪的老人。说起这些老房子的价值,村里的住户大多不太清楚,也无暇顾及。虽然最近许多人来到村子里,向村民购买青石板、木窗门,村民们似乎又突然意识到,这些看似破旧的老房子里,可能还藏着“宝贝”。但这一切并不是村民们关注的重点,如何能尽早改善居住环境,才是他们近阶段的主要目标。
“这些老房子年代实在太久,下雨时屋内漏水,刮风时感觉屋子都要倒了,我们就是想修也难啊。是应该拆了。”居住在窦氏小民居的包大伯坦言,老房子里住着,确实是不太舒服了。
这样的难题不止困扰着包大伯一家。早几年,一些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民,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把家里有历史的老台门拆掉,改建新房。
“年轻人已经不想住了,基本上都是一些老年人,或者外来承租户。”一座老台门前,正在晒太阳的老人家抬起头告诉记者,孩子们搬出去住已经有好几年了。
2017年2月,湖门旧村拆迁改造正式启动。“在村民代表大会上,绝大部分村民都肯定了拆迁项目。”华舍街道有关负责人认为,这表明了村民亟待重建的意愿。
追寻 湖门老底子的记忆
不拆不行,拆了又不舍。特别是村里那些标志性建筑,老人们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迫切希望改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却对它们充满了留恋。
在湖门自然村龙门桥一畔,70岁的包大妈在这里出生、长大,老宅承载着她儿时的记忆。直到现在,包大妈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小时候在龙门桥下度过的点点滴滴。“这房子足足有200多年啦!你看,它还是砖木结构的。”包大妈说:“一到夏天,家家户户都把饭桌搬到河边,吃完晚饭大人们坐在桥上摇着扇子纳凉闲谈,小孩子在桥上奔跑打闹,又凉快又有趣。”
除了老宅民居,湖门村形态、风格、规格不一的石桥也是一道韵味独特的风景。与龙门桥三五步之隔的紫阳桥,是一座单孔石桥,虽然该桥的具体建造年代没有记录,但曾于民国23年(1933)年重修。在湖门,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紫阳桥、紫阳桥,跨落十八步,黄金好铺地。”
而湖门的“伏龙桥”还有一段传说。那是明朝朱元璋时期,他想让自己的子孙永远继承皇位,派风水先生在全国各地勘测风水宝地,一旦发现活龙之地,就要设法破坏风水,使它成为死地,不能出天子。一天,皇上钦差的风水先生到了待驾桥泗洲寺西面,发现一条江像极了游动的龙,往湖门方向游成一条弯,龙头就在湖门村东侧。于是风水先生拿出御印文书,立即指派当地官员在此建造了两座石桥,以镇死此龙。一座建在待驾桥大湾,一座建在湖门村东侧,即龙头上,取名为伏龙桥。
几百年过去了,虽然现在的村民无缘见到老底子深宅大院和古桥最辉煌的时刻,但大家却从代代相传的故事和传说中追忆着昔日的无限风光。天气晴好时,老人们搬把椅子坐在门口,遇到拿着相机来拍照的年轻人,热情地细述这里的故事。
希冀 那些似曾相识的老宅
其实,村民们有所不知,湖门村共有11处古遗迹,按照规定,这些不属于文保单位,换在别的城市,可能再也看不到了。但是,自去年开始,柯桥区古镇办就开始实践一项老建筑保护工程:把全区范围一些面临拆迁的村落内的老建筑,包括台门、石桥、河埠头等,尽可能保护下来,保护的方式主要通过移址复制。
从文保所所长岗位上退休后的梁志明,被借到古镇办后,负责的正是这项工作。在他看来,有些城中村的老建筑,虽然不属于文保单位,也是原地保护的对象,但是,它们保存着城市的记忆,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落,见证了历史的延续性,它们并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一种财富,毁掉太可惜,如果能把这些传统建筑移建到柯桥古镇,既保护了传统文化,又丰富了古镇内涵,倒是一举双得的美事。因此,去年开始,他们就向区政府领导提出,对拆迁小区的传统建筑加以保护和利用,并与所属镇街做好对接:哪里要拆迁,他们就赶在“拆包头”尚未破坏前介入,把这些老宅、老桥甚至青石板等老建材都买过来,最终把它们移建到柯桥古镇。
去年,柯岩一带相关村落拆迁,区古镇办主动与柯岩街道对接,逐户摸排拆迁项目中传统建筑信息,对无法就地保护的实施移址复制。并组织现场考察和实地测绘,共确定有保护和利用价值的石销房屋约4230平方米,老台门5198平方米。州山村的老台门“尚德堂”和红旗村“李宝龙民居”正是其中之一。3月14日,进场实施拆卸后,已对其集中分类、编号、收藏,下一步,将进行移地原样复制。
前不久,区古镇办对湖门村也进行了考察和测绘,湖门村有许多老宅和台门、河埠头等都已列入保护利用的对象。
未来也许有一天,湖门的村民会在不远处的柯桥古镇,看到那些似曾相识的老宅、老桥和河埠头。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