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发表日期:2017年2月22日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赵清源
2月21日是第十八个国际母语日。“母语”也被世人称为方言、乡音。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逐渐消磨、消失。记者通过街头调查,走访专家,来了解山西方言的发展现状。(本报昨日3版报道)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故乡的青山绿水,是故乡的父老乡亲,更是温暖的乡音。可是,在人口频繁流动和快速城市化的时代,传统乡音——方言的遗失,意味着乡愁正在失去载体,失去生发的土壤。相比普通话来说,方言的传承路径愈来愈窄,使用场合越来越少,正在滑入岌岌可危的境地。留住乡音都如此之难,要想留住乡愁恐怕就更难了。
事实上,和许多人想的不一样,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并非彼此对立,互相排斥。汉语言一直是双轨的,一面是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一面是方言。这种现象在人类文化史上都是很独特的。上古时代的汉民族共同语称为“雅言”,到了汉代称为“通语”,明清时代称为“官话”。
即使在推广普通话的语境下,方言和普通话也不是矛盾的。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中就曾指出,“我们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推广普通话是不是要禁止或者消灭方言?自然不是的。方言是会长期存在的。方言不能用行政命令来禁止,也不能用人为的办法来消灭。”
更重要的是,共同语和方言形成社会分工,分别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时机使用,相辅相成。而且,共同语的形成,正是不同方言区的人们为了沟通的需要,不断相互模仿,相互迁就、相互调整、相互融合而逐渐产生的。从这个角度说,没有方言,就没有共同语。方言一旦消失,也会影响共同语的发展。因为,共同语在演化过程中,在不断吸收方言的成分以丰富自己,比如,现在普通话中的“尴尬”是从吴方言中吸收的,“煤炭”是从客家方言中吸收的,“炒鱿鱼”“买单”是从粤方言中吸收的,“抬杠”是从北京方言中吸收的。近年来,“讨说法”“大忽悠”“不折腾”等方言更是被大众接受并进入普通话,这也是方言影响共同语的明证。
近年来,不少保存方言和地方性文化的项目在陆续启动,可是,系统性、学术性的整理和保存只是方言保护的一面,另一面是必须让正在逐步走向衰微的方言重新“活”起来。真正的方言保护,是拓宽方言使用的渠道,而不是将其作为文物陈列在博物馆里。
比如,在家庭中使用方言,家长要坚持与子女用方言沟通,在学好普通话的同时,让孩子养成说方言的习惯。家长应该认识到,掌握了方言的孩子一样可以说好普通话。只要营造好恰当的语言环境,孩子们在多语言环境里学习双语、三语都是没有问题的,更何况方言?还可以在小学开设方言课程、举办与方言有关的活动,让方言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在地方电视台、电台的部分节目中,适当增加方言的节目内容,让观众在观看收听节目的过程中感受到方言的魅力所在。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是汉语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各地方文化的结晶,如果方言消失了,其所承载的文化也会消亡,为了留住居住在乡音里的乡愁,为了留住居住在方言里的地方文化,保护方言就从说方言开始。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