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冯骥才:春节这棵文化大树,叶疏而根深
发表日期:2017年2月7日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倪洪章

春节直接来源于农耕文明,出现后一直与之紧密关联。因为,在农耕时代,人们的生活跟生产同步进行,生产又跟大自然的节律保持一致。大自然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人类则进行着春播、夏耕、秋收和冬藏。每每冬天过去和春天来临,春节正是大自然一个轮回向下一个轮回过渡的重要节点。人们也进入除旧迎新的重要时刻,即新一轮生产和生活的开始。在这个节点,自然对新生活充满渴望与向往。

在农耕时代,人们的理想往往非常实际。如果今年遇到灾害,一年的生活希望就破灭了,甚至导致逃荒,背井离乡。所以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切实的期待,希望风调雨顺,收成好,过上富足的好日子。因此,人们过年有两个重要的祈望:一是驱邪,一是迎祥。

在所有节日里,春节是最具理想性的。人们在过年时,尽量吃最好的穿最好的,把理想现实化,同时把现实理想化。可以说,年是一种生活的放大。对生活的美好期望是它的一个内核。由于这种热望与盛情,年的习俗也比任何节日都要来得复杂,时间也更长。从习俗上计算,由腊八一直到转年的正月十五,总共将近四十多天的时间。春节成为人一年中最长的节日。

在农耕生活中,过年前后是农闲阶段。人们从田间回到家中,家是中心,人们自然希望家人平安、健康、团圆。团圆就成为年的人间主题,理想中的理想。因此,过年时离家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中,与家人一起团圆一起欢乐,亲和地凝聚在一起。

年又是人的一种凝聚力。

上述都是传统文化的内核,都跟农耕文明时人们的生活不可分离。到了当今的时代,尤其是城市文明离农耕文明越来越远,工作内容与大自然关系不密切了,生活方式也就与传统渐行渐远,而且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这种变化更大。表现在春节这个节日上,就是年味愈来愈淡。之前我们说“淡”,是直到年前十几天才感受到年意,可是现在更淡了,离过年只有四五天还没感受到年味。年变短了,萎缩了。好像传统的年正在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抽离出去,这种感受尤其在城市越来越普遍。

可是农村与城市,农村并没有离开农耕,因而年的传统依然故我,无论在年的生活文化还是年的情怀方面。但随着城镇化的加速,还有互联网猛烈冲击,今天的城市会不会成为明天的农村?

然而,如果我们不只从年俗、从年味的体验上来观察,年味虽然淡了,但年的“根性”仍然存在于我们的心灵深处。我们对传统的失落感,不正是对年的一种留恋,或者一种一时无奈的企望吗?我们人在农耕时代至少生活了七八千年,这种年的记忆已经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中。

因此,即便在城市,过年时我们仍然最在乎三十晚上一定要全家团聚,有强烈的合家团圆的心理诉求。即使回不了家,在异乡电话问候家中父老时,跟平时表现出来的感情也不一样。还有,年年春运不正是潜在心中年的文化的惊天动地的爆发吗?其实人还是最在乎“年”的。它依然是我们生活情感一年一度自然呈现的高潮。这棵传统文化的大树,只是叶疏,却依然根深。

社会在飞速前进,年的形式会淡下去吗?将来我们会只靠文化记忆过年吗?对此,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与西方发达国家一个非常大的不同,西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早就开始的,社会转型是线性、渐变的。我们的转型速度太快、太突然,来不及静下来思考可能会丢掉什么,哪些不该丢掉,哪些应该保护。从这个意义上看,是转型期文化传承出现的问题。

为此,人们有文化情怀,却缺少文化载体。在一些传统年俗方式被放弃后,急需新的年文化填补。这正是上世纪80年代春晚异常受全民关注的深层缘故。到了90年代,短信拜年特别流行,初一早上打开手机经常能同时收到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短信。通过短信,过年的感情被联络起来。短信拜年被广泛应用,正表明人们“年心理”的需求,也是人们对新的传播工具一种创造性的借用。现在人们过年有了更高级的形式,比如微信可以发音频、图片还有视频,这会不会演变成过年的一个“新习俗”?

虽然这不再是传统的过年方式,但这种新方式的盛行不正意味着对年的盛情依然未减吗?年对人来说,已深深内化于心,进入血液,它非但不会消失,还一定会不断找到新形式美好地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作者是作家,本文由倪洪章采访整理)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