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冯骥才:文化市场商品化,抵消着作品的文艺属性
发表日期:2016年10月18日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刘敏 许晓青 丁静 聂可

“多姿多彩、怡情养怀”——从“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看文化改革路径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为全体人民提供昂扬向上、多姿多彩、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也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两会代表委员认为,“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了未来文化事业改革的着力点,勾勒出文化发展的线路图。

  解决结构失衡:“蛋糕”做大之后要做“精”

  文化产品日益丰富,精品比例仍然偏低;文化需求巨大,结构性供给短缺犹存。文化部门数据显示,我国文化消费缺口超3万亿元。

  “百花齐放”之后如何多出精品,满足多元文化需求?“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扶持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生产。

  “一些艺术门类已很长时间没有出现出类拔萃的艺术作品了。”全国政协常委、著名作家冯骥才说,文化市场商品化,抵消着作品的文艺属性。相关部门要有文化的战略眼光,既允许娱乐功能强的文化作品创作,又要着力培育富有民族精神、有品质有品格的文化作品。

  全国政协委员施大畏(编者注:上海市文联主席)认为,创新是文化永不衰竭的动力。扶持文化创新的政策和资金不能“撒胡椒面”,为避免大量社会资源重复投入、为赚“快钱”粗制滥造,文化主管部门应加强政策支持和补贴的“透明化”。引导资金更精准地投向那些扎根人民的精品创作中。

  弥合城乡差距:滋润基层文化的“毛细血管”

  城镇化为农村文化建设带来契机,但基层文化娱乐设施和资源仍显匮乏。文化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初,全国仍有约15万个行政村没有文化设施,占总数的26%

  人们渴望“门口大戏台、身边图书馆”能多一些、精一些、接地气。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强基层文化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帮扶力度。

  “农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需要重新把脉。”全国人大代表、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邹建平说,“城里人爱看的,乡下有可能‘水土不服’,弥合城乡文化资源差距,要创作出基层百姓想看、爱看的作品。只有真切了解到百姓的需求,创作出的作品才能被人喜闻乐见。”

  “过去农村的文化是农耕文化,有乡绅,有宗族,就是个完整的小社会。”全国政协委员高云(编者注: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认为,现在农村去中心化了,有文化的人都离开了农村,农村的文化需求层次就无法提升。“要引导他们对文化消费的习惯,这需要重塑农村文化生态,需要顶层设计的把握。”

       培养人才:完善选人、用人、培养体系

  选拔苗子从“千里挑一”到“十里挑一”,团里演出一天不如外出“走穴”一小时,戏文系学生毕业后从事本行的寥寥……不少代表委员表达出对文化人才流失的忧虑。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支持文艺院团发展,加强排演场所建设,建设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

  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认为,为避免一些文化技艺“人去艺亡”,一是要以需求为导向,完善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用人机制;二是建议教育部门完善各类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健全教材体系、扩大培养规模、提高教学质量,优先解决紧缺人才和专门人才的培养。

  “在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中,人才、创意以及技术支撑下的文化创新至关重要。”全国人大代表、黄梅戏代表人物韩再芬说,黄梅戏等人才较为缺乏的艺术行当应该通过走进校园培养“行业人口”,并且把年轻人作为目标观众,双管齐下来实现自身的调整和创新。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