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发表日期:2016年9月26日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马立 韦铭 卢伟
在南京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不少古村镇得到了文化挖掘、建筑修缮、环境改善、产业发展契机,有的已成乡村游人气景点。但尚未得到较好保护开发的古村镇也有不少,其建筑、文化保护亟待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也亟需相关项目、资金支持,从全市层面展开古村保护行动,留住南京地方传统农耕文化的根。为唤起人们对古村镇保护的关注,记者对南京古村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
200年老祠堂里建南京首个古村史馆
溧水区晶桥镇芮家行政村石山下自然村已有771年历史。近日村里正在刘氏宗祠里建我市首个古村村史馆,预计下月初开馆。昨天,记者走进这座老祠堂。芮家村支书刘映凯介绍,石山下村建于1245年,大多村民姓刘,村里于1820年建了刘氏宗祠,历经近200年人世沧桑,迄今仍完好保留于村前,2006年入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三进三出,砖木结构,白墙黑瓦,如今400多平方米的老祠堂已修缮一新,祠堂内梁柱、石刻等精美依旧,正在建的村史馆将以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对古村历史沿革、文化、风俗、乡贤名人等进行展示。“展示实物中最珍贵的是老祠堂保存至今的族谱。”村里87岁老人刘传贤说,刘氏先祖1280年从云南迁徙至南京,落居洪山村,后改名石山下村,迄今已有25代,祠堂保存的13本刘氏族谱源起西周,族谱内记载不仅有宗族家礼、家训、家规,还有先祖画像及先辈功业等。村里还有一些红色文化遗存,如新四军军工厂等,新桥会师、马村遭遇战、村民抗战故事等红色文化历史,今后也将是村史馆展陈内容之一。
古村保护名录亟待建立,现存古村数据没有权威统计
“市域范围内,23个古镇、32个古村”,这是记者先后采访南京住建、规划、文化等相关部门后,仅获得的、不算太新的南京现存古村镇数据。“古村镇实际保护现状是,无论建设、规划、文化等部门,其实都没有专门的古村保护人员、经费或项目。”市相关部门人士昨天说,从全国到省级,再到市级的文保名单中,有古遗址、古建筑等保护项目,但没有专门的古村镇保护项目。
一直跟踪关注研究古村落保护的南京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凌说,与古村落保护直接相关的权威数据,主要来自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2012年起组织开展的传统村落名录的发布。截至目前,该名录已先后发布3批。第一批全国有646个重要保护价值的古村落上榜。入选名单由各地初步评价推荐,再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并公示。首批名录中南京没有古村落上榜。2013年8月,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发布,915个上榜古村落中,我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前杨柳村和高淳区漆桥镇漆桥村入选。2014年11月,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录发布,994个上榜古村落中没有南京古村落。
“为古村落建保护名录,地方更应走在前面,这是古村落保护最基础性的一项工作。”周凌说,国家几个部委在2012年发布首批传统村落名录时,为指导地方做好相关工作,住建部、文化部和财政部还发了《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但我市等地方上出台相应保护政策的不多,配套的保护项目立项、资金保障等就无从谈起。
据悉,这个《意见》对各地古村落保护的要求是,已登记的传统村落要进行补充调查,完善村落信息档案,建地方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必须编制保护发展规划,确定保护对象及保护措施等,南京截至目前仍未建立权威的传统村落名录,但已有江宁杨柳村等古村落出台了保护规划。
缺整体保护专项和资金,借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村一景
南京近年来大力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为古村落保护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不少有古村历史文化资源的村镇,借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项目和经费,挖掘古村文化,打造集文化、旅游、产业于一体的古村旅游风貌区,有不少成功案例,如江宁杨柳村、高淳漆桥村、溧水石山下村、栖霞桦墅村等。
走进江宁湖熟街道前杨柳村现存面积最大的古宅,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4000多平方米的朱家大宅,修缮如旧的老宅每天参观的人不少。该村在南京古村落保护如何留住“乡愁”的实践上,进行了成功探索。“如不好好挖掘,保护性开发利用,愧对老祖宗留来的宝贵资源。”前杨柳村相关人士说,他们在实施古村保护计划时,与美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并得到市规划局支持,出台了《江宁区杨柳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最大限度复兴古村历史建筑风貌,同时兼顾原住民留下后如何宜居宜业的问题。
栖霞的西岗街道桦墅村、溧水晶桥镇石山下村、高淳蒋山村等古村的保护性开发利用,则突出了时尚意境的打造,在有历史沧桑感的老宅故居里,融入文化创意元素,打造时尚小清新范儿的乡建民俗、书吧等,也走出了一条成功路径。现已成节假日人气财气兼收的乡村游热选地桦墅村,1500多年历史的古村里,农舍被来村里创业的大学生改建成了“嘤栖书院”,加上书院外两亩半耕地,每到节假日,游客在这里晴耕雨读,感受古村乡韵。
“一村一景的打造盘点后你会发现,至今,南京市级层面的古村保护专项和资金没有,也没有古村保护牵头主管部门。”周凌说,古村保护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钱从哪儿出?无论建筑修缮还是文化挖掘,都需长期足够资金支持。老房子今年修过了,明年还可能需花钱再维护。只有古村老屋在,魂才在。要有足够资金支持,就必须明确牵头主管部门,确立保护专项和资金。
“现在不行动,现存的古村老屋可能有天会坍塌,那时再修复,又是一处假古董。”周凌说,对现存古村镇实施抢救性保护开发利用,眼下已是当务之急,具体实践时仍有三大困局需解。
资金之困:明确牵头部门,设保护专项和资金
“村里年轻人即便打工挣了钱回来,也多拿去盖新房,不会修朽败不堪的老屋。”江宁前杨柳村村民们说,现在村里老屋都不让随便修,要修也得按文物修缮要求弄,修一个朽坏的旧木窗可能比打几扇新窗都多几倍的钱,谁家愿意?
“古建筑修缮即便一次性有大的投入,完成后每年仍需有足够资金进行维护性修缮。”周凌说,古村保护不是一次性开发建设,每过三五年就得对古建筑做一次全面“体检”,该修补的及时修补,这些都需资金支持。
周凌说,十几年前古村落留存较多的山西,村里老屋百分之六七十“健在”,如今仅剩百分之三十不到,究其原因,还是缺钱缺保护专项,南京亟需明确一个牵头部门,主抓古村保护,同时设立古村保护专项和专项资金。
乡愁之困:让“原住民宜居”应成保护“硬件”
即便有了项目、资金,古村保护性开发利用时,原住民何去何从也是难题。
“漆桥古村的老街打造时,曾有港企想整体出资3亿元做影视旅游基地,却要迁出全部原住民,被我们拒绝了。”高淳区土生土长在漆桥古村老街的相关部门人士说,最终老街居民都留下了,但如何与保护开发后的老街共融共生,又产生新的矛盾。当初他们凿掉了水泥路新铺了青石板路,但街上老人不喜欢,坑坑洼洼的走路不方便。可为寻找这些有深深车辙印的老青石板,镇上花了很多时间精力金钱,铺上后也成为老街独特文化记号,却不受居民喜欢。古村保护如何让留下的原住民宜居宜业,成为新课题。
“留下原住民就是留住了乡愁。”刘映凯说,来村里玩的城里人都喜欢进村后能看到炊烟袅袅依旧,鸡犬之声相闻。但留下的村民不能在古村穷住,村里在打造文创民宿产业时,鼓励村民开杂品店,烧农家菜,方便民宿客人购物就餐,增加收入,村民也乐意用家里闲置房屋房积极参与,这样的古村才有生命。为打造能承载乡愁的宜居宜业古村,村里会在发展产业后拿出部分资金贴补村民维护老屋。
产业之困:村民家门口有活干,古村能自我长效保护
古村老房子修缮了,村民留下了,全村人的生计如果还是传统农耕作业,古村落就无法建起自我长效保护发展机制。
“必须挖掘每个古村落地方农耕文化特色,打造现代新兴农业产业,才能让留下来的原住民在家门口有活干。”周凌说,高淳的漆桥古村,依托传统古村文化,在漆桥老街打造五六十米的民食区,展销高淳特色美食;民俗区则主要卖手工羽毛扇等传统民间手工艺品;民宿区还有古村特色客房,可让游客住下来,感受古村晚间晨起的清新空气,日落日出。
江宁区横溪街道千年古村石塘村,全村112家农家乐的电商运营做得风生水起。农家乐的餐饮、住宿等,游客都可以在网上下单,进村消费,自驾游村里还有专门网站提供“一键式”导航服务,如今112家农家乐订单有一半来自网上各种电销平台,年轻大学生返村创业的一年比一年多。
古村保护的几种形态
1“名录保护”
这是目前我国对传统村落保护采用的方式,即将传统形态完整、遗存丰富、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甄选认定后列入名录,加以保护。
2“古村落保护区”
这是目前专家们倾向于推荐的保护模式,即将一个区域内形态相同、人文相关的一些村落(古村落群)整体地保护起来,其中有的已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有的没列入,通常称为“古村落群”。
3“露天博物馆”
这是最早起源于欧洲的古村镇保护方法,即把散落乡野的古民居收集起来,集中在一个保护展示区域内,将最难保存的人类遗产——历史民居及生活细节保存下来。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