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古迹乡愁
发表日期:2016年9月18日      来源:新京报      作者:孔雪


摄影家 庞俭兴

西湖之滨的杭州最近很受关注,这个古韵仍存的城市其实也经历过“拆”的热潮,“拆”字还曾一度写上了如今知名的老街清河坊。就在1999年推土机将要开动时,有个老人从北京赶来。他买下一件白色的T恤,用毛笔写上“我爱清河坊”,跨上自行车开始在老街上骑。

那时候老人已经七十多岁了。骑行很快吸引来多家媒体,拆除工程因此暂停,并在之后的舆论引发的反思中被叫停。以这样戏剧化、实战派的方式,罗哲文留住了清河坊。

四处“救火”的古建筑专家罗哲文保住的古迹不止这一条街。在他去世的2012年,儿子罗杨在江西考察,省里的领导说,庐山原要修一条有破坏性的索道,正是因罗哲文的及时建议被叫停。那时,两人都相信罗老身体还好,因为建议信上的笔迹是那样的工整。

近些年,曾被父亲灭掉的火上生出的绿芽,渐渐被罗杨看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进步,古村落开始受到关注。投身古村落保护的罗杨时常会被告知,这里也有父亲曾经的足迹。父亲走在了儿子的前面,也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而罗杨也承担起这个时代的责任。他从小在北京长大,记得小时候见过的城墙和胡同,可现在它们没了或少了。人们讨论北京时,说的也不是它们,而是北京的户口和房——这是他的“乡愁”。当他走过众多面临消失的古村落,乡愁成了一个更深沉而普遍的文化现象,他也成为研究古村落、守望乡愁的人。

在南京,也有一位摄影家记录乡土建筑或是它们被毁之后的残迹。他还拍活着的人情,有质朴的善,还有人活在世俗之中必要的一点狡黠。这些太过真实,因而脆弱。因为无形的人情很容易就会随着故园的变迁,变成无处依托的乡愁。

一南一北,无论是把乡愁作为越发带感染力的情愫,还是从研究角度更理性地看待这种文化现象,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愁所引向的应是文化反思和深思。要反思的是在跃进式的城市化中,我们用推土机推掉了多少有存留价值的古迹和村落,又以何种成本重建了多少荒诞的仿制品;要深思的则是对于“文化遗产”的理解,我们是否不至于落后于这个时代,从而留下一些负责的足迹,让下一代人继续前行。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