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发表日期:2016年6月3日 来源:天津日报 作者:朱晓剑
现代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我们是否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有一种生存方式叫回归,帮我们找回丢失的记忆。近年流行的个人史和口述史,给我们的历史书写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口述津沽:民间语境下的堤头与铃铛阁》这部书中,天津学者张建先生通过生动的影像和口述资料,为我们展开了宏阔的有关堤头和铃铛阁的历史民俗画卷。
对于庞大的天津市区来说,不管堤头还是铃铛阁,都是个小的地方,但我们是不是因此就忽略其存在呢?张建走近这里对原住民进行采访,最终钩沉出小地方的大历史。这“大”固然是相对而言,但这些历史对居住在这里的人,却都有着重要影响。所以我们常听到老人的感叹、忧伤、愤懑等种种情绪,这正是张建还原的一段段天津人的生活史。
城市里的地名来源多姿多彩。在堤头,谁家有权有势有名,地名就称为某家胡同,有什么显著标志,如一家店铺或一片树林之类,也可以拿过来就用,这无形中保存了街巷的鲜活史料,虽然对后来者讲可能有些费解,但这正是城市街巷故事的最初起源。随着人口的增加,街巷的门牌号码会发生细微变化,由此我们看到堤头的成长,虽是缓慢无序,却又有自己的根由:因堤而立村、扩村而成镇、由镇而入市,这不正是堤头的一部历史吗?
铃铛阁大致也是如此。天津卫的三宗宝是老旧的传说,鼓楼、炮台、铃铛阁都已在历史中成为烟云,今日多已无从寻觅,但居住在这里的人,却有了一肚子的故事——真实而有味,呈现出居住在此的原生状态。张建认为,铃铛阁是因城而兴的,没有天津老城就没有铃铛阁,它既是老城的外延,也是老城的补充;它又是因人而旺,在这里多民族杂居,因之就需要互相包容礼让,这样才有更大的生存空间。而所有这些,都促进了铃铛阁的繁荣。
老人留下来的故事细密,有质感,我喜欢这样的聊天和记录,它看上去微小,张家长李家短,谁家又怎样怎样,这就像作序者姜维群先生说的“手工作坊”,虽然只是一片小小天地,却同样有着波澜壮阔的历史。
细读这口述资料里的天津人生活,也真是让人感慨,乐观豁达的个性,时刻充溢在老百姓的心中,言谈举止间透露出“天津味”。所谓天津味,即是天津人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风格与做派,与沿海大城市如上海如青岛如深圳等相比,有着极强的独特性。这大约跟天津最早是移民城市有关。从张建的这些访谈中,我们已不大可能知道被采访对象最初是来自哪里,却会发现经过交流融合形成了天津独特的城市风格。
然而这样的记录,在当下还是太少了些。毕竟在每个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都会有故事和人物因种种缘故消失,最后成为传说。倘若多些这样的记录,也许我们就会更容易读懂一个地方的文化与生活。说到底,民间生活就是每日的吃喝拉撒,这才是最大的民生;这种庶民生活的琐屑,正是一个城市大历史的补充。
张建的影像和口述记录是有价值的。说是文化坚守有些悲壮,但若是我们身边多些这样的人,天津的历史研究无疑会更加丰富多元,同时为后世天津人留下更多乡愁。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