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想尽我所能增加这块土地的分量
发表日期:2016年4月24日      来源:现代金报      作者:通讯员:吴红波 俞洁 记者:朱琦琳 摄影:张培坚

      

冯骥才和刘诗昆、姜昆参观祖居院里的老井

       这两天,相信不少宁波人的朋友圈都被一件事刷屏了——文化大咖、著名作家冯骥才回到了故乡慈城。这,当然不是冯骥才第一次回家,但这一次回来却意义非凡。

       昨天,冯骥才祖居博物馆正式在慈城开馆。从此,大冯的乡愁在宁波真正有了寄托之所。

       对于故乡,冯骥才是满怀深情的,他的诸多作品中对此都有着深刻描述。但昨天他却一如既往地低调,他说祖居博物馆并不是为自己而建,“这件事,是给这块土地做的。我想尽我所能,增加这块土地的分量,让这里的后代生活得更文明、幸福。”

开馆仪式现场大冯穿了只在“两会”才穿的西服  

“穿这身是对故乡的敬意”

       冯骥才祖居位于江北区慈城镇中华路与民主路交接处,地点还比较好认。到了慈城镇的城隍庙,沿着中华路往西走大约100,往右一拐就能看到冯骥才祖居的大门。

       据了解,冯骥才祖居本体为三开间单层清末普通木构建筑,201012月修缮完毕。据慈城地方文化研究专家钱文华透露,冯骥才祖居是冯骥才的爷爷年轻时在老家的花园里盖的房子,所以当地人称“花园冯家”,又因位于慈城五马桥附近,也称“五马桥花园冯家”。因冯骥才的爷爷只是偶尔回老家住,所以房子盖得并不大,只有三间正房。

       昨天的开馆仪式,在慈城镇城隍庙举行。除了冯骥才和妻儿外,他的一众好友——著名钢琴演奏家刘诗昆、著名相声演员姜昆、著名影视演员赵文瑄以及央视著名主持张泽群等也都赶来助阵,引得现场的相机快门声一阵接着一阵。在城隍庙古戏台,冯骥才与好友欣赏了一曲越剧《梁祝》选段,眼里满是对于传统文化的赞许。

       今年三月,大冯曾向慈城捐赠了包含图书、书画以及书房实物在内的344件珍藏“宝贝”。昨天的开馆仪式上,他又带来了一份珍贵的礼物——一对清代文武财神金漆木雕。据了解,这是冯骥才在上世纪90年代初托天一阁原馆长帮他收购的。“文财神”寓意创造财富,“武财神”寓意守望家园。这份礼物,不光是冯骥才对故乡的情感表达,也成为冯氏家族从这里出发如今回归的一种符号见证。

平时只有在两会期间才会穿西服的冯骥才,昨天特地穿了一身西服,“今天的仪式太隆重了,穿这身衣服,是对这块土地、对故乡以及祖先的一种敬意。”冯骥才说,自己每次回到故乡,总是处在一种感动的状态中。“1992年我首次回家,慈城老百姓拉出了一条自己写的标语 大冯,欢迎回家 ,我一下子就被感动了。文化人一感动,总觉得欠家乡点什么,就总想干点什么。”

       冯骥才说,通过这些年的交往,“家乡认识了我,我也认识了家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神奇的土地,这块土地就是故乡。我吸收了这块土地上王阳明、虞世南、黄宗羲这些大家的思想营养,我深爱这块土地。”如今祖居博物馆在慈城开馆,冯骥才却异常低调,“这件事,并不是给我做的,是给这块土地做的。我想尽我所能,增加这块土地的分量,让这里的后代生活得更文明、幸福。幸福是什么?不光是生活富强,还需要拥有文明。”

谈乡愁与古村落保护,现代社会乡愁是否远去?

冯骥才:乡愁不远,我们需要它

       回到故乡,冯骥才一如回到母亲怀抱,带着孩子般的笑容。昨天,他带领着亲朋好友在祖居博物馆里仔细地转了一圈,深情地向人们介绍着博物馆里的展品。寻水求源、落叶归根,一言一语,都透着冯骥才对于故乡那浓得化不开的深深眷恋。

昨天下午在慈湖中学举行的一场访谈活动上,冯骥才说,人一般都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生你、养你的地方,一个是老家——你的根所在的地方。“我的家在天津,我的故乡在慈城。我在天津时,乡愁在慈城。我在慈城时,乡愁在天津。”

       冯骥才说,乡愁一直以来都是人的一种情感寄托,鲁迅先生写的散文里面有乡愁,余光中先生的诗歌里面也有乡愁,“都是他们心灵生活的一种表达。在通讯和交通不那么发达的过去,想念家乡又回不了家乡,乡愁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他表示,乡愁是一种感情,感情需要载体。如今有了飞机、高铁,也有了手机和微信,人们的乡愁少了很多,就是因为载体越来越少。

但冯骥才说,这不代表现代人没有乡愁。“每年春运的时候,你就知道什么是乡愁。我曾看到老百姓那么拼命地赶火车,从车窗往里爬,为的就是回家乡与亲人团聚。”冯骥才深深理解这种乡愁的滋味,为了让更多人能够在大年三十回家,他曾两次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案,要求从大年三十起开始放假。

       冯骥才说,现在乡愁距离我们依然不遥远,恋乡、团圆是传统,我们需要这样的传统。“中华民族同此心,这是传统的力量、根的情感。我们的民族,需要注重这些东西。”

曾卖画捐助修缮贺秘监祠

冯骥才:保护好文化记忆和载体

       有了乡愁,自然还得有寄托之地,一如冯骥才和他的慈城以及祖居博物馆。对于宁波和慈城古镇,过去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民间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抢救保护工作的冯骥才,是极度赞许的。在许多地方将古村落推倒、开发之时,慈城却能将这片土地上很多传统文化保护起来。

深受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影响的冯骥才,投身文化遗产保护的源头正是缘于宁波。大冯昨天说,自己民间文化的抢救活动第一件事便是抢救宁波月湖之畔的贺秘监祠。1992,首次办画展的他听说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祠堂“贺秘监祠”年久失修,准备给宁波市文联使用却无钱修缮。冯骥才当即决定,从自己的画中挑出最好的5,进行拍卖凑钱。最终,5幅画换来了约20万元的资金,帮助贺秘监祠重新焕发生机。

       作为“民间文化的守望者”,过去十多年,冯骥才一直在全国奔走,但各地的传统古村落、古建筑保护状况却令他心忧。“我曾经在央视的一档节目中说过,我最担心的是未来在我们的城市中迷路。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这样,能在二三十年时间里把600多个城市变得一模一样。”

       冯骥才说,一个城市没有自己的特点是很可怕的事情,“我经常会感到悲哀。我很纳闷,我们为什么会这么不吝惜地毁掉我们的历史,创造了那么多文明的同时却最后选择了破坏和抛弃。这是文化的悲剧和无知。”

据悉,目前每年有300多个自然村落在消失。冯骥才说,不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还是传统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现在最大的一个困难就是人的文化自觉。“有些村落城镇化了、空巢瓦解了,有些后代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他们并不愿意去传承这些古老的遗产。”

冯骥才说,如果要记住乡愁,那一定要保护好现在少得可怜的那一点文化记忆和载体。“这,既是为了我们能够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也是为了我们这座城市能有自己的性格和自尊。”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