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发表日期:2016年3月23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罗德胤
漫画(徐鹏飞)
传统文化村落的保护面临着各种问题,其根源是乡村遗产观念的不普及,文化认同感普遍缺失,人们普遍认为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是落后贫穷的象征,不认同它们存在的价值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落空心化的问题日益严重,村落尤其传统文化村落的保护,正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我认为,其根源是遗产观念,尤其是乡村遗产观念的不普及,文化认同感普遍缺失。在大多数农村地区,人们依然普遍认为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是落后贫穷的象征,不认同它们存在的价值。
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起源于欧洲,在我国,这种保护观念的传播经历了很长的时间,真正实现大众化大约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政府发挥的作用而言,我们在这方面的认知与举措并不滞后,然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大多数基层干部和民众对遗产保护的疏离、冷漠甚至抵触,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
村民们追求现代化生活无可厚非。什么是现代化的生活呢?厨卫现代化、有良好的采光和隔音、人均面积达到一定指标,而这几个条件和房子的新旧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有些国家,人们更愿意把钱用在老房子的维修利用上。而我们则主要投入到新房建设上——文化遗产在不同社会有不同命运,我认为,这首先是观念问题,而不是经济问题。
观念的问题,要从观念上解决。可行的方式是政府拿出一定资源,和专业机构、社会组织通力合作,建立起一批示范点或示范村,引导村民转变认识,从而在根本上改变村民观念,最终实现村落保护的成本由全社会共同承担。
导致村庄空心化的首要原因并不是人的离开,而是公共生活的缺失。而公共生活中心是可以重新营造的。河南省新县的西河村,将废弃的粮仓改造成粮油博物馆与村民活动中心,受到了村民的喜爱和各界认可,也使西河村呈现出新面貌。公益建筑,如童书馆、小型学校或幼儿园等,这需要创造出一些专门的空间,让不同群体有公共活动的地方,一方面帮助村庄恢复活力,另一方面也为城市志愿者的到来提供场所。时尚建筑,如茶馆、小型餐厅、小型客栈等。时尚建筑最好是带有一些反差意味的建筑,成为乡村旅游的亮点。亮点形成后,可以在短时期内积聚人气,这对改变村民观念大有好处。
建议在各个传统村落里,由政府筹集或募集资金,对三处左右的传统民居或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和内部改造,使其符合现代化的居住使用标准。示范点的选择可以是公共建筑、公益建筑和时尚建筑这三类。公共建筑,如大会堂、民俗博物馆、村民中心等,此类建筑能聚拢人心,激发地方文化自豪感,让村落重新找回集体凝聚力。
这三类示范建筑,最好由高水平的设计师来完成。示范点的实施也要有足够的组织保障和可靠的技术队伍。示范点完成后,利用新媒体广泛宣传,使其迅速形成品牌效应,成为激发村落活力的“引爆点”,达到快速扭转村民观念的目的。
各地还可以建立示范村。河南省信阳市的郝堂村,是近几年来村落保护和乡村建设成功的案例之一。主持该规划的学者孙君敏锐地认识到农村衰败与空心化的根本原因是村庄集体的涣散。他到郝堂村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村庄规划,也不是建筑设计,而是垃圾分类。通过垃圾分类,实现了环保目的,也考验了村干部的行动力。第二件事,是规划村庄产业。在产业问题解决后,基本上实现了让村民安居乐业。第三件事才是规划和设计。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案例是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由村支书牵头,村民自发组成了保护组织,从各方募集资金,维修、管理古建筑;村集体利用旅游收入补贴村民,赢得了村民的普遍支持。
相较于“硬件”建设,村庄的“软件”更难把握。软件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重建缺失已久的村庄集体凝聚力。村民只有在村落保护和发展中获益,才会认识到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的宝贵价值,才会真正建立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重建凝聚力,实现对传统村落的自觉保护和自主管理。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