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拯救传统村落 松阳在行动
发表日期:2016年3月22日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孙丽雅
发表日期:2016年3月22日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孙丽雅
松阳 有1800多年的建县历史,境内有100多座格局完整的 传统村落 ,是华东地区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近年来, 松阳 致力于推动 传统村落 保护发展,累计有50个村入选 传统村落 保护名录,是全国仅有的两个 传统村落 保护发展示范县和全国唯一一个 传统村落 保护利用试验区。如今, 传统村落 已逐步成为彰显千年古县、田园 松阳 独具魅力的一张特色品牌。
今年1月,文物保护基金会选定 松阳 为全国唯一一个整县推进试点县,计划首期投入资金4000万元,资助开展 传统村落 保护项目“拯救老屋行动”。
为做好此项工作,该县建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办公室,迅速开展工作。目前调查摸底工作正在进行,主要针对项目资助范围的约300幢文物建筑进行详细调查。
“ 传统村落 既是自然资源,也是文化资源,更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是 松阳 发展重要的后发优势,是未来的奢侈品。”县长王峻说,从2013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就将 传统村落 保护发展纳入中心工作重点予以推进,并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活态保护,有机发展”之路。
遵循“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的理念,是要将 传统村落 放在历史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加以考量,不是大规模、大动干戈的建设模式,而是采取中医调理、针灸激活的方式,通过串点连线,慢慢梳理出脉络机理,逐步恢复其生命力。冯骥才先生说, 松阳 复兴 传统村落 的做法值得推广。
被誉为“金色布达拉宫”的三都乡杨家堂村,通过建设两个观光平台、抢救性修复老宅等,既避免老房子继续破败下去,保留了整村完整的风貌格局和历史沧桑感,也给游客提供了最佳观光摄影点。该村荣获“寻梦·2015年最美村镇榜样奖”。
和杨家堂村一样,全县把田园、山水、村落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规划、保护和建设,整合、争取上级各类资金,县财政每年还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 传统村落 规划编制、保护修缮、环境整治、基础设施配套等等,让 传统村落 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整体风貌得到基本修复和保护,传统建筑得到有机更新。
保护老建筑只是保护村落的一项基础工作。和其他地方一样, 松阳 也存在村民因居住条件差导致古民居空置的现象,致使古村缺少人气。
改善原住民的居住条件,由此成为村落保护与发展过程中最关键、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松阳 制定了《关于开展传统民居改造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等配套政策,编制传统民居改造技术指南,并通过相关培训,引导、帮助村民通过对原有住房进行修缮、改造,用较低的成本达到改善居住条件的目的。此外,发展民宿业另有相应的补助政策。
随着大批游客的到访,杨家堂村村民宋陈生看到了商机,成为村里第一个自主投资修缮古民居发展民宿的人。经过五六个月的修缮和内部装修,有三间房子可供游客居住。“房子改造后,不仅能改善自己的生活居住条件,还能发展民宿增加经济收入,何乐而不为呢?”宋陈生说。
为了更好地保护 传统村落 , 松阳 还在其中适度植入了生态农业、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等业态。通过精准定位艺术创作、运动健身、养生养老等三大小众化旅游细分市场,设计推出四都云雾景、三都古村落等八条 传统村落 摄影最佳线路,建设了一批“画家村”、“民宿村”、“养生村”等。
如今,在枫坪乡“柿子红了”、四都乡“过云山居”等一批精品民宿的示范引领下,当地村民自发投工投劳参与乡村建设和民居改造,一些外出创业者也开始回归乡村参与乡村业态培育, 传统村落 保护发展工作正由政府主导慢慢转变为“政府主导、村民主体、优秀社会人才共同参与”的发展态势。
在距离县城约20公里、海拔860米的国家级 传统村落 岱头村,保留着四时八节敬神祭祖的传统礼俗,每年入冬时节该村都要举行已传承600余年的迎神民俗活动,成为游客观光、摄影采风的目的地之一。
传承 传统村落 的非物质遗产,复活优良文化基因,该县建立“乡乡有节会、月月有活动”的民俗文化展演机制,将“客家风情文化节”、“三都梨花节”、“竹溪摆祭”、“程路船灯”等文化节庆活动化整为零,分散到每个月,让每个时段都有亮点和卖点。
此外,深度挖掘历史记忆、找寻名人轶事、修缮宗祠、寻找家规族训、凸显农耕文化、孝道文化……当地建立了系统详尽的文字、图片和音像档案,让积淀深厚的村落文化不再流失。
接下来,该县将通过建设全县域生态(乡村)博物馆,大力发展文创产业,将 传统村落 保护发展工作与推进全县域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有机结合,形成第一、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经济业态新格局。
近年来, 松阳 致力于推动 传统村落 保护发展,累计有50个村入选 传统村落 保护名录,是全国仅有的两个 传统村落 保护发展示范县和全国唯一一个 传统村落 保护利用试验区。如今, 传统村落 已逐步成为彰显千年古县、田园 松阳 独具魅力的一张特色品牌。
今年1月,文物保护基金会选定 松阳 为全国唯一一个整县推进试点县,计划首期投入资金4000万元,资助开展 传统村落 保护项目“拯救老屋行动”。
为做好此项工作,该县建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办公室,迅速开展工作。目前调查摸底工作正在进行,主要针对项目资助范围的约300幢文物建筑进行详细调查。
“ 传统村落 既是自然资源,也是文化资源,更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是 松阳 发展重要的后发优势,是未来的奢侈品。”县长王峻说,从2013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就将 传统村落 保护发展纳入中心工作重点予以推进,并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活态保护,有机发展”之路。
遵循“活态保护、有机发展”的理念,是要将 传统村落 放在历史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加以考量,不是大规模、大动干戈的建设模式,而是采取中医调理、针灸激活的方式,通过串点连线,慢慢梳理出脉络机理,逐步恢复其生命力。冯骥才先生说, 松阳 复兴 传统村落 的做法值得推广。
被誉为“金色布达拉宫”的三都乡杨家堂村,通过建设两个观光平台、抢救性修复老宅等,既避免老房子继续破败下去,保留了整村完整的风貌格局和历史沧桑感,也给游客提供了最佳观光摄影点。该村荣获“寻梦·2015年最美村镇榜样奖”。
和杨家堂村一样,全县把田园、山水、村落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规划、保护和建设,整合、争取上级各类资金,县财政每年还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 传统村落 规划编制、保护修缮、环境整治、基础设施配套等等,让 传统村落 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整体风貌得到基本修复和保护,传统建筑得到有机更新。
保护老建筑只是保护村落的一项基础工作。和其他地方一样, 松阳 也存在村民因居住条件差导致古民居空置的现象,致使古村缺少人气。
改善原住民的居住条件,由此成为村落保护与发展过程中最关键、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松阳 制定了《关于开展传统民居改造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等配套政策,编制传统民居改造技术指南,并通过相关培训,引导、帮助村民通过对原有住房进行修缮、改造,用较低的成本达到改善居住条件的目的。此外,发展民宿业另有相应的补助政策。
随着大批游客的到访,杨家堂村村民宋陈生看到了商机,成为村里第一个自主投资修缮古民居发展民宿的人。经过五六个月的修缮和内部装修,有三间房子可供游客居住。“房子改造后,不仅能改善自己的生活居住条件,还能发展民宿增加经济收入,何乐而不为呢?”宋陈生说。
为了更好地保护 传统村落 , 松阳 还在其中适度植入了生态农业、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等业态。通过精准定位艺术创作、运动健身、养生养老等三大小众化旅游细分市场,设计推出四都云雾景、三都古村落等八条 传统村落 摄影最佳线路,建设了一批“画家村”、“民宿村”、“养生村”等。
如今,在枫坪乡“柿子红了”、四都乡“过云山居”等一批精品民宿的示范引领下,当地村民自发投工投劳参与乡村建设和民居改造,一些外出创业者也开始回归乡村参与乡村业态培育, 传统村落 保护发展工作正由政府主导慢慢转变为“政府主导、村民主体、优秀社会人才共同参与”的发展态势。
在距离县城约20公里、海拔860米的国家级 传统村落 岱头村,保留着四时八节敬神祭祖的传统礼俗,每年入冬时节该村都要举行已传承600余年的迎神民俗活动,成为游客观光、摄影采风的目的地之一。
传承 传统村落 的非物质遗产,复活优良文化基因,该县建立“乡乡有节会、月月有活动”的民俗文化展演机制,将“客家风情文化节”、“三都梨花节”、“竹溪摆祭”、“程路船灯”等文化节庆活动化整为零,分散到每个月,让每个时段都有亮点和卖点。
此外,深度挖掘历史记忆、找寻名人轶事、修缮宗祠、寻找家规族训、凸显农耕文化、孝道文化……当地建立了系统详尽的文字、图片和音像档案,让积淀深厚的村落文化不再流失。
接下来,该县将通过建设全县域生态(乡村)博物馆,大力发展文创产业,将 传统村落 保护发展工作与推进全县域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有机结合,形成第一、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经济业态新格局。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