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冯骥才:春节正在遭遇的尴尬
发表日期:2016年2月4日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冯骥才

       人的春节正遭遇一种尴尬: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融合的不自然,传统走入不了现代。产生这种尴尬有几方面的原因。

  与人一样,欧洲人也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但即使是欧洲年轻人,也不排斥传统节日的习俗与符号。对欧洲人来说,历史是自然流淌、从未间断过的河流,社会从比较传统的状态,线性发展到近现代。而社会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由传统社会急转弯,迅速驰入现代社会,在这中间,传统的习惯一定会出现中断。

  人之所以有过年吃团圆饭的意识,是因为每个人从小都会在除夕这一晚团聚,团圆饭和美的气氛、家庭的温暖、与父母的感情都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每到年三十这一天就会被唤醒。如果没有这样的记忆,人们就是到了年初一也不会联想起春节的符号和习俗。值得反省的是,过去一段历史时期,特别是文革十年,我们把传统作为旧文化、旧习俗来反对,淡漠了年轻人对春节的记忆。在我小时候,父母亲领着我给祖先磕头。直到现在,每年春节我依然要挂祖宗像,但我的孩子们就没有这样的感情,因为过年是强迫不来的,内心有对春节的情感,才会用春节的方式来表达。

  商品社会,如果一件东西在市场上没有卖点,市场就没有动力去推动。为什么圣诞节带给商家的动力往往很足?因为年轻人对圣诞节的新鲜劲刺激了市场需求。而传统节日里与习俗相关的很多用品,正与人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缺乏市场动力也很自然。

  因为这些原因,我们离我们的春节远了。

  春节是人美好的习惯,我们应该把它保护好。但春节也是人约定俗成、自觉自愿的习俗。守护春节不能光靠讲道理,关键是唤醒人们对春节的情感。

  情感的养成首先依赖教育。中小学校应当有一套传统节日知识读本。父母也应以身作则,在清明这样的节日带孩子们外出郊游踏春。就像日本人过樱花节,女孩们穿上漂亮的和服,由父母领着一家人在樱花树下畅饮赏花。现代生活与传统情感在这样的时刻自然对接。

  情感的养成还有赖创新。上世纪80年代初,人刚走出文革,不知道该怎么过除夕。春晚恰到好处的出现,它合家团聚、以笑为主的形式,符合人过年的心理;晚会时长跨过午夜12点,符合人守岁的习惯。虽然近年春晚屡受批评,却也恰好证明了国人对它的在乎。

  春晚是春节习俗的一个有益实验,但光有春晚一个实验还不够,各式各样的民间团体、文艺界人士都应当参与进来,丰富春节的生活。过去,一个大家族的人在除夕夜团聚,放鞭炮、打麻将。大家族分散成小家庭后,人们就发明出微信红包这种形式代替鞭炮来维持欢聚热闹的气氛。春节是老百姓自己的创造,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的愿望,任何形式、创新只要能满足这种期待,自然会被人们传承下去。

  明白这一点,政府就大有可为。政府工作的关键是做好服务,想办法提供更多平台,让老百姓有自由和条件去创造自己的节日。英国伦敦市政府在海德公园搭建了一个水泥台,英国民众可以把自己的雕塑设计发到网上,每年网络票选一座雕塑放上水泥台。也许不过一座普通的雕塑,却给城市生活增加了热点。同样,人的春节,也要靠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才能越发火热。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