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发表日期:2015年1月13日 来源:三晋都市报(太原) 作者:周俊芳
作为传统村落中最精华的古建筑,有时令人流连忘返,击节赞叹;有时让人目不忍睹,潸然泪下;有时能牵动众多的心,推动其修缮保护……这些古建筑,在文物保护中级别不高,有的甚至无保。但它们经历了风雨,承载着农耕文明的进程,正是一个村落历史脉络的载体,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印痕和岁月的年轮。
当下,民间有太多的人将目光聚焦山西古村落,寻访掩藏在古村之中,鲜为人知的古建珍品。一座庙,一座桥,一座戏台,一棵古树,一座牌楼……其背后都蕴藏着精彩的故事,孕育着独特的人文历史。保护它们,不光是一座庙的存活,可能是一段历史的保留,是一个村庄过去、现在、未来的见证。
不得不说“爱塔传奇”
提起“爱塔传奇”,关注古建保护的无人不知。这位真名叫唐大华的山东籍IT精英,没有因其专业能力和故乡而成名,却因长期在山西考察古建,并在博客、微博贴出反映山西古建现状的文章,引来巨大反响而名震四方。
如今,他是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拯救古建公益基金的联合发起人之一,关注点仍是乡村古建。针对乡村古建存在的问题,他们推出拯救古建计划,就是要先把乡村的古迹发掘出来,摸清其基本状况,也就是让外界先了解,然后再动员更多的人关注此事。这项工作是他们最初、最开始、最集中力量做的事,因此,唐大华每年有半年时间是在山西,到处寻山找庙。
几年时间,唐大华在山西寻访过一千多处古建,到过的失修古建有好几百处,急需维修的不下四五百处。为了动员大家参与,他们推出“随手拍,救古建”活动,动员网友不断跟踪拍摄,实时监控,不断把现状展现出来,通过网络平台,扩散出去,目前已有130多处推荐的目标。
2014年7月,唐大华无意中在祁县看到一座古塔。在土堆上已悬空一半,眼看要倒掉,他在微博发出后,引起不小轰动,取名“塔坚强”。官方回应该塔属低级别文物,没有维修价值,但在媒体参与下,3个月后,塔修好了,虽不够美观,好在塔是保住了。“怎么修,那就是当地文物部门的智慧了。通过此事,足以说明只要我们努力,公众热情参与,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唐大华觉得民众推动力不可小觑。
在他的描述中,山西乡村掩藏着数不清的古建珍宝,却因自然风化和修缮匮乏而得不到好的保护。“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深刻的感觉就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公众的支持下,才能够做到,无论是微博、微信,都得靠大家的支持。”他的话令人振聋发聩,“传统文明的余脉能多留一点是一点,不然的话50年以后的人看我们,那就像我们现在看当年拆北京城墙一样,一代人脸上无光。”
拯救古建之外,山西古建构件被盗现象非常严重。甚至有些偏远地区,盗窃文物者几近猖狂。所有漂亮雕花的东西,有点艺术价值的东西,比如柱础、狮子、雕花的栏额、砖雕、兽头等,都是他们下手的物件。也即,古建当中的精华。民间古建,管理上本来就薄弱,加上文物市场火爆,很多文物贩子铤而走险,肆无忌惮。唐大华他们推出一个公益项目——“文物回家”。动员志愿者搜集丢失前的老照片,找到其丢失前的清晰照片后,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出去,动员大家去找,如此一来,就会给盗贼构成心理的压力。
但说到底,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应该全面禁止古建构件交易,就像象牙一样,我们都知道象牙是禁止交易的,即便是收缴的,只要出现在市场上,那就是非法的。大象理论上说是可再生的,古建构件却无法再生,丢一点少一点,不可能再有了。”唐大华说:“我一直建议全面禁止古建构件交易,不用考虑到底是哪来的,合法不合法,全面禁止。”
2015年初,唐大华带央视记者来山西调查被盗古建情况,播出后引发震动。酝酿已久的事情终于有了眉目,2015年7月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部、公安部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坚决制止异地迁建传统建筑和依法打击盗卖构件行为的紧急通知》,首次向异地迁建和盗卖传统建筑行为“亮剑”。在通知出台的讨论过程中,唐大华全程参与,建言献策。他认为,一纸禁令,虽然无法彻底消除被盗现象,但至少从官方角度表明了态度,发出了声音,为下阶段采取强制措施奠定了基础。
在唐大华等人的建议下,文物部门还将对古建构件进行登记造册,建立系统的档案,一旦丢失,有据可查,及时追逃,形成舆论威慑。前不久,我省壶关县某村就发生过一起一对石狮被盗案件,根据原有资料进行网上追逃后,窃匪无法出手更怕惹麻烦,迫于压力竟将石狮扔回村口……这件事不失为一次极好的例证。
古建收藏意在抢救
在2015年9月举办的山西文博会上,山西大有堂将山西古民居原样搬进展厅,被媒体称为最牛的展厅。复古建筑中悬挂的“表里山河”巨幅画卷,引来观者瞩目。“展现山西山河之美,就要用最具山西传统特色的房子来承载。如此,才能相得益彰。房子天然具有一种文化功能,而用传统的画来描绘山水人文,精美厚重的传统建筑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载体……”山西大有堂经理赵驰如是说。
是啊,山西不仅是文物大省,还是古建筑云集之地,每座村落都能找到一些传统文化的痕迹,瓦当、兽头、门楼、牌匾……都让人隐约找到乡愁的滋味。这些先辈智慧的结晶,历经时代变迁,虽破败颓圮,但魅力依然,精美古朴,传递着耕读传家、勤俭善良等朴素的情感。
太原近郊一繁华地,在高楼林立中,一处小院树木掩映,别致低调,除了门前的石狮子,看不出与寻常院落有何不同。推开铁栅栏门,里面却别有洞天,内墙上镶着一块块石碑,院墙根倚着一些石础、石狮、石雕,看上去都有些年头了。后院、偏厅木雕的门楼、影壁、古亭……都带着一种岁月的痕迹。粗粗巡视一番,真是一步一景,仿若进入乡间旧宅,古村大院,主人的匠心和精心可见一斑。转进室内,更是陈列琳琅,目不暇接。木匾、茶几、雕刻、器具……陈设一应俱全,都是古旧味道十足,兼具沧桑与精巧,让人不禁颔首赞叹。主人李先生说,这些藏品是他近20年的用心积攒,凝聚了他平生所好和追求。
谈及为何要做古建收藏,他说就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做生意之余,就随手捡拾几件,日积月累,就积累出这么多了,有的东西大件家中放不下,就租了仓库放起来保存。“我的藏品是不卖的,纯粹是个人爱好,我看到民间的传统建筑和精美的构件,就爱不释手,或者看到有的房子在一天天颓圮坍塌了,就忍不住要买来,悉心保存,很多物件买回来还要找专业的人士修复还原,费心费神整理,然后珍藏起来……”
李先生介绍说,与他一般爱好古建收藏的人不在少数,很多南方客商早些年就看准山西民间古建,戏台、大院、庙宇……都会纳入囊中,或异地迁建,或修复使用,在珠三角一些郊区,都不乏这样异地迁建的建筑。
谈及国家严令禁止异地迁建,同样有着收藏古建情结的杨颉说,他五六年前开始搜集古房子,主要是热爱这些古民居,一些钟爱的古建筑,令他叹为观止,爱不释手,念念不忘。可隔一段再去看,就损失一点或损毁一些,便心痛不已,其主人并不珍惜,任其坍塌或一拆了之,相当可惜。思来想去,还是出钱买下来最简单,放在仓库保管或异地迁建才更妥当。“在某些人眼中,这些传统的东西是破烂,是挡着他们盖楼发家的绊脚石,恨不得早早清理了干净……保护应有专业能力和资金投入,我不过是做了一些抢救古建的事情!”
【后记】
收藏与古建保护,唐大华认为还是有区别的,起码保护应在公共属性层面,而显然收藏令其私有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公有性,私家藏品具有处分的私有权,极有可能出售转让,产生属地等变更,因此,有待探讨和思考。
“古建保护不能全靠政府。自古修庙建塔多是村民自发行为,从碑刻上就可知道,修缮等多来自民间力量。到如今村庄空壳化和居民减少,很多农村古建无人问津。全部仰仗于政府资金,显然不切合实际,也非长久之计。”唐大华在长期调查后认为,让农民从中看到收益,不仅房子宜居,村子公共设施完善,还要示范性地做一些样板,如浙江一带的民宿,实现农民就业和收入可观,才能做到传统村落保护的长效和稳固。
近期,针对山西文物保护,唐大华与《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合作推出“醉美古”活动,吸引游客到山西来,感受传统之美。他说,不能光谈山西有多美,要想着如何让人家来感受到,在行走中留下脚步,真心赞叹。
实现乡村旅游,山西的美景仍在路上……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