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传统村落让文化景观永驻 让农耕文明延绵不息
发表日期:2015年11月18日      来源:中国园林网      作者:段世平

       何为传统村落?顾名思义,从时间上它形成的比较早,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记忆,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保护好传统村落,不仅可以让村落这道古朴、自然、厚重的文化景观永驻,而且让农耕文明在历史的长河延绵不息,同时留住人们那份美丽的“乡愁”和“寻根”记忆。

       说传统村落是一道文化景观,而且是一道美丽的历史文化景观,是因为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可以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比如,有的村落坐落在山环水抱、茂林修竹之中,与周边的自然要素巧妙融合,形成了人类理想的聚居地。这些村落在空间布局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上往往构思巧妙,经历很长时期的传承,包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例如,浙江省永嘉县的苍坡村,借自然山水融文房四宝于一体,既有利于农业生产生活,又寄托着先人天人合一、耕读传家等美好愿望。抛开这些村落体现的历史记忆、风俗文化,但从外观上看就是一道与大自然紧密融合的美丽风光带。无疑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每一个传统村落里,都是当地农民生活方式、民俗民风的集中反映和体现。农民开垦土地的方式、使用的农具、建造的房子、种植的作物等,都是各个地区农耕文明的充分体现。譬如,在北方的传统村落,先民们建造的房屋、种植的作物与南方村落先民们肯定存在一定的差异。即使在同一地区,平原和高山的农耕方式肯定也存在诸多差异。这些生活方式、风俗文化的差异,充分也反映了在千年农耕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南北文化在融合中共进,在差异对峙中发展。

       随着城镇化的全面的推进,乡村正面临着被城市似乎吞噬的“危机”。出生在上世纪70-90年代的这三代的乡村人,为了生活,不约而同地都涌向了都市,告别了乡村,抛弃了土地,留下他们父辈们在田园坚守劳作着。无疑,城镇化的大趋势是不以人的客观意志为转移的。乡村在逐渐走向没落,父辈们手中的“锄犁”无人接承,千年的农耕文明似乎真一去不返了。而传统村落的存在和保护,此刻彰显的意义是多么重大。没有传统村落,泱泱中华大国,将找不到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源头,那些海外侨胞们也找不到炎黄子孙根的记忆。

       在工业文明飞速发展的时期,每一份乡土的东西对都市人抑或是原本的乡村人而言都显得弥足珍贵。保护好传统村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显得太重要了。那么如何保护这份世世代代先民们留给子孙们这份宝贵的文明传承、历史记忆呢?

       从2012年起,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传统村落的调查与认定,开始对具典型性、代表性的传统村落加以保护。从国家的重视和全民的积极参与,近几年来传统村落保护的帷幕已大步拉开。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方式,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作家冯骥才给予了中肯的建议。他提倡从两面集中推进:一是推行古村落保护区,避免标本化和景点化;二是加快建立露天博物馆,以利集中保护与展示。

       传统村落的保护,是一项长期重大的文化工程项目,绝非朝夕之功。在保护的过程中需要积极采纳各方人士的中肯意见,同时在国家积极倡导推进的过程中,还需要村民们的积极参与。村民们才是传统村落的根本主人和有效载体,提高村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以及主人翁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正如冯骥才所言,“我们既不能失去一只只从历史飞来的美丽的大鸟,也不能丢掉从大鸟身上遗落的每一片珍贵的羽毛。”从这一点上看,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已超出了传统村落存在的本身。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