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发表日期:2015年11月18日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周人果
日前,2015首届“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在贵州黔东南举行,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的开发与保护再受关注。
我国最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村落。寄托异乡游子乡愁的传统村落,其保护与发展问题,近期被提上日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建设美丽乡村”。然而,在城镇化、商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乡愁无所依托,民居保护不当,急于借旅游开发牟利的现象频现,如何科学保护传统村落及文化,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遗失的乡愁
故乡,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但近年来,我国商业化城镇化在加剧的同时,文物得不到妥善保护,传统难以延续,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除了文物被破坏,传统村落消失的问题亦十分明显。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冯骥才曾表示,从2000年至2010年,一共消失90万个村落。根据中南大学村落文化研究中心2010年前的田野调查显示,传统村落2004年总数为9707个,到2010年锐减至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
然而相较游子的忧思,在故乡生活的年轻人却是另一种情态。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一次主旨演讲中提到,每次回到皖北乡下的老家时,他都能够感觉到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在忙着盖房子——不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而是为了等拆迁的时候可以多获得一些补偿。如果原住民对自身的生活方式没有发自内心的认同,也不愿意付出才情与努力去建设家园,美丽乡村就会因为缺少内在的发展动力而成为空洞的口号。
仓促的保护
近年来,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受到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住房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赵晖在近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召开的2015首届“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上表示,目前我国对被列入传统村落名录的2555个有着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已初步建立了指导和管理机制。根据“十三五”规划,凡是命名为国家传统村落的,财政部都给予资金支持,一个村利用现有的五项专项资金渠道,整合起来,平均一个村中央财政能给到300万的支持,这还不包括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地方政府还要再配。
根据住建部去年的公开数据显示,在2008年中央支持贵州省率先开展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基础上,自2009年起住房城乡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开展了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至今,中央累计安排1191.72亿元补助资金、支持了1565.4万贫困农户改造危房。
传统村落的保护不差钱,但保护工作却不能仅仅依靠砸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国家住建部传统民居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唐孝祥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坦言,传统村落民居的保护,并非砸钱那么简单。
广东入列“传统村落”的数量位居全国第五,在唐孝祥看来,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广东完全具有条件。然而,广东部分传统村落的保护却存在些误区。“旅游的过早介入,会让很多东西无法得到真正的保留。”唐孝祥表示,广东省不乏保护完好,且传统文化元素丰富的传统村落。比如惠东范和村,是广府、客家和潮汕三个民系文化融合的地方,既有历史沉淀,又有丰富的景观要素,完全具备条件成为传统村落的示范点。
而在大家都将传统村落视作赚钱的利器,匆匆进行旅游规划,商业化运作时,村落的保护、生命力的延续也受到了局限。唐孝祥指出,广东传统村落普遍存在旅游规划介入过早的问题,然而没有形成好的保护规划,将村民迁出,造几座假古董,再引入商铺吸引游客,这样的做法,并不能使传统村落富有生命力,不能使其发挥“生态博物馆”的功能。
尴尬的旅游
把旅游业视作传统村落以及旧民居的出路,无可厚非。“我不能说不喜欢现在,因为我们的物质生活的确变好了。”黔东南西江苗寨的村民细妹,如今也是苗寨里的一名讲解员。旅游给予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使其物质条件得以改善,细妹是亲历者之一。
记者日前走访西江苗寨看见,与其他未深入开发的苗寨不同,这里旅游配套设施完善,电瓶车接送游客进出,沿路旅游特产商铺林立,小吃、服饰、手工艺品,当地的、非当地的,一应俱全;演出活动丰富,票价90元/人次。
在业者看来,西江苗寨确是原生态民族文化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范例。然而也有资深驴友对此吐槽:本来是看淳朴的苗寨风情,结果是到了收费的景区,和其他商业化景区没有什么差别。
考察过全国500多个传统村落的唐季祥对此也颇有感触。黔东南传统村落开发旅游,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同质化竞争。“侗族大歌,在这里可以听到,在那里也能听到,没有大的差别。苗族歌舞,也是大同小异。”在他看来,把所有的传统村落都成功打造成为景点并不现实。
黔东南州党校副教授陆桂林撰文道,如何让古村落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存活下来,发展旅游不失为一种有效而简单的方式,然而不能把旅游业作为传统村落的唯一出路。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周俭认为,传统村落在走上规模商业化的旅游道路或将带来一定的风险。其中除了对自然生态或有破坏之外,还存在村民蜂拥干旅游,农田耕作遭舍弃的风险等等。
建议
先让年轻人愿意留下来
戴斌表示,乡村的建设需要更多的资本、技术、教育、创意和企业家参与进来,让年轻人可以就近就业的空间,在乡村也能够有幸福的生活。然而投资的重点,不要只想着外来游客的需要,对于绝大多数乡村而言,这并不是常态化的市场。乡村首先是世居于此的村民的乡村,其次才是外来游客分享的乡村。要从乡村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出发,用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发展农业、加工制造业和物流业,让年轻人能够在本地就业并提升他们的收入水平。
周俭建议,以社区参与的方式开展村民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协助村民对传统民居进行宜居性改建,在新建民居中传承传统建造技艺。在他看来,传统村落既有社区的集体价值,又具村民的个体价值,保护传承工作,应该充分尊重村民的意见,而不要统一建设,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让村民被动接受。
突出依法保护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柳斌杰表示,在传统村落诸多保护措施中要突出依法保护。传统村落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体,更要加强保护。全国人大根据人大代表的提案,已经明确要将古村落保护纳入文物保护法的范围,目前正在制定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更是明确了公共文化遗产和设施使用、搬迁、重建等必须履行的法定程序和法律责任,实施强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违法破坏属于全民族的文化遗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都要以法制思维处理传统村落保护中的问题,依法治理,依法办事,切实保护好我国各族人民千百年创造的村落风景,使渐行渐远的乡村永远美丽。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