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幸福生活作养料 民族团结果更甜
发表日期:2015年11月3日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

       黑瓦房顶、黄色外墙、红色护栏、雕花窗户…… 一座风情彝寨伫立于山间。

       石棉县回隆彝族乡叶坪村团结组新村聚居点是一个纯彝族新村聚居点,也是我市唯一一个“全国民族特色村寨保护项目”的实施地。

       10月28日,走进回隆彝族乡叶坪村团结组的新村聚居点,整齐划一的双层民房分列道路两旁,绚丽的彝族色彩将新村装点得分外美丽,星罗棋布的草坪、四通八达的道路,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

       在新村的中央,还修建了一个900多平方米的主题广场,广场上展翅欲飞的雄鹰图腾,彰显着彝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1岁的谢乌嘎莫正带着外孙在广场上嬉戏,小朋友骑着一辆玩具车在居民区内的巷道里欢乐穿行。2014年年底,谢乌嘎莫一家就与其他16户重建户一起,搬进了新村聚居点,开启了新的生活

       房屋外,是一个个方形的菜园,地里的蔬菜已经成熟。

       “这是我们打造的宜居新家园,在屋前种花草,建设美丽微田园。”该村党支部书记邹膑说,为了让新村更美丽卫生,他们在新村外统一规划修建养殖小区,鼓励村民在实现人畜分离的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既能住上好房子,也能过上更好的日子。

       在石棉县,除了叶坪村的彝家村寨外,还有安顺彝族乡新场村等彝家村寨。

       10月的高山气候爽朗,阳光下的石棉县安顺彝族乡新场村新村聚居点一片明媚。

       在新村的一角,牛羊成群往水泥房子里奔跑着,这些水泥房子是专程为牛羊修建的新家——生态集中养殖小区。养殖小区的建成实现了人畜分离。这样的办法既保持了彝族饲养牛羊的传统,又保证了新村的整洁卫生。新村背后的高山上,一亩亩青翠李树、核桃树郁郁葱葱。

       一排排崭新的彝族风情小楼阶梯分布在半山腰上,虽位于半山腰,但小楼的配套设施都满足了现代化生活的要求,独立的厨房,冲水式厕所,通气通电的住宿条件;老百姓迈出家门便是平整的水泥路,这水泥路向下可到城区,向上可到工业园区,方便了新村居民。

       新村宽敞的坝子里整齐地安放了乒乓球台、书报栏、健身器材等文化娱乐设施,丰富新村居民生活。

       “想不到能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想不到能用上冲水式厕所,想不到新村环境和城市一样漂亮,想不到宽阔的水泥路能直通村庄,想不到产业发展能致富。”说起搬进新家的感受,新场村村民乔乌藏英和约哈么用五个“想不到”诉说着灾后重建两年来新村聚居点居民生活的变化。

       硬件基础设施提升让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新村新建成的文化院坝丰富着彝族同胞的文娱生活。

       占地504平方米的文化院坝设有数字电影放映厅、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排练厅、书报刊阅览室、文艺创作室……

       当地党委政府根据群众需求,在文化院坝内为孩子们设立两点半课堂的同时,还为老人们组织活动。现代化的网络设备,及时更新的报刊杂志满足着青壮年的需求,文化活动在这里开展得有声有色,安顺彝族乡的群众踊跃参与当地定期开展的歌舞表演。

       据石棉县民宗局副局长王国涛介绍,在新村建设中,他们按照“产村相融、成片推进”的原则,围绕“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目标,建成具有民族民俗特色、乡土气息和乡村情趣的特色民族新村17个。注重提升新村环境,完善功能,实施“四改三建、三清两调”,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改厨、改厕、改圈、改院2040户,建成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场6个,农村垃圾收集清运体系覆盖率达90%、无害化处理率达52%。

       目前,3个民族乡、29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创建为省级“美丽乡村”,蟹螺藏族乡蟹螺堡子、猛种堡子和木耳堡子相继被列入“传统村落”名录。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突出、村落布局合理、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新村建设模式。

产业助推藏彝同胞致富

安居才能乐业。

       住上好房子后,村民们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带领下,用勤劳的双手开始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

       在石棉县,黄果柑、核桃、枇杷等产业,是少数民族同胞们的主导产业。

       在石棉县先锋藏族乡松林村,已发展优质黄果柑800亩、优质枇杷400亩,并成立了松林村黄果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200余户,示范带动效益良好。依托松林村石漠化项目建设,当地完成了300余亩坡地改梯地、2000米观光道改建、4000米游湖路改造、亭台修建、农田灌溉、堰渠修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和改善了松林村的土地质量,为全村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推进“产村一体”格局。

       据王国涛介绍,近年来,石棉县围绕建设“百里金果长廊”,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大力发展黄果柑、枇杷、核桃、草科鸡、中药材和中高山错季蔬菜等特色产业。10个少数民族乡发展黄果柑、枇杷和核桃面积达10万亩,建成万亩标准化生态示范片2个,草科鸡等中高山特色畜禽养殖基地7个,有力促进了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大力实施“1+3”工业发展战略,巩固壮大水电产业,大力发展特色载能、新材料和稀贵金属加工产业,打造百亿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就地转移少数民族劳动力4600余人,年务工收入达1.3亿元。

       除了产业,还有旅游。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松林村以建设彰显木雅、尔苏藏族民俗风情的乡村旅游精品聚居区为目标,当地沿松林湖周围统规联建藏式民居116幢。

       充分发挥安顺场AAAA级旅游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当地政府积极完善炮台、土司衙门、观景台等景点打造,完善人工湖、旅游便道、观光道路、凉亭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打造村寨周围生态采摘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目前,该村已开设7家餐馆、17家茶馆,每次可接待旅客400人以上,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900元,初步形成乡村旅游为主的经济发展途径。

       同样的场景,在石棉县挖角彝族藏族乡七里坝新村聚居点也能看到。

       在大渡河畔,贡嘎山旁,32栋藏乡风貌藏族民居,格外耀眼。

2014年1月28日起,32户村民陆续入住新居。重建过后,当地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黄果柑产业和以此为依托的生态旅游产业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挖角彝族藏族乡是全省唯一的彝族藏族乡,有石棉北大门、北部区域中心、藏彝走廊上的美丽驿站等美誉,境内的王岗坪是观看贡嘎山日照金山美景的绝佳平台,同时还有不少奇特的自然景观。

       2013年9月,新村开工建设,依托境内的黄果柑产业,新村将绿化树种与主导产业结合、灌溉用水与景观用水结合、卧室设计自住和民宿结合,积极打造田园农家、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模式。

       2014年1月28日,聚居点正式落成,成为全市首个搬迁入住的红十字博爱家园,并在搬迁仪式上成立了七里坝旅游合作社。

       2015年1月1日,新村正式对外开放,踏上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征程。

       现在,一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美丽新村正在大渡河畔昂首奋进——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据介绍,近年来,石棉县依托民族乡镇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打造安顺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栗子坪孟获国际生态休闲度假区、蟹螺尔苏木雅藏寨、七里坝藏寨新村等新兴旅游景点,举办黄果柑生态旅游节、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节,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促进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效拓宽少数民族群众增收渠道。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健全完善“目标考核、制度衔接、驻村帮扶、资金管理、金融服务、社会参与”六大工作机制,统筹抓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新村建设、致富能力、生态保护”五大扶贫工程,帮助中高山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

       据统计,实施移民后扶、库区基金、整村连片扶贫开发、财政专项扶贫、革命老区建设五大类重点项目18个,开展实用技术培训2万余人次,帮助2000余名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

做出好榜样

传承藏彝传统文化

       10月28日,石棉蟹螺藏族乡江坝新村聚居点,19幢独立户型的两层小楼矗立山间。

       古朴的小青瓦、全文化石装修的外墙、素雅的窗户、别致的楼梯等具有尔苏藏族风貌的民居,在湛蓝的天空下,映衬着青山绿水,着实令人赏心悦目。

       村口的王杰正在装修房屋,准备将房间打造得更具尔苏木雅风情。

       “从最初的选址场平,到房屋的设计规划,再至未来的发展致富,党委政府处处替我们着想。”王杰说,蟹螺是石棉藏族文化的主阵地,聚居点不仅紧靠着公路,又在传统村落保护区之内,新村建好之后,村民将发展乡村旅游,开办农家乐、家庭旅馆等服务项目,打造民俗旅游接待点。

       “灾后重建,建设的不仅是新房,更是农村的生产生活。”江坝新村村民尤敬云说,农旅结合的发展思路,就是要彻底颠覆原有的“粮猪经济”;多元化的致富途径,就是要以持续致富增收为目的。

       “以往来蟹螺藏族乡的游客多,但由于接待能力有限,不少游客只能带着遗憾当天离开。”尤敬云说,蟹螺藏族乡自然环境美妙绝伦,林木葱郁,峰峦叠翠,云雾缭绕,生态绝佳。

       居住在蟹螺藏族乡江坝村的尔苏藏民,自小能歌善舞。尔苏藏族最具特色的“环山鸡节”,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尔苏藏民居住的江坝村被评为“传统村落”,每年不少学者、游客到当地感受尔苏文化。

       “房子修好后,游客来体验尔苏文化的同时,还能享受星级服务。”王杰说,新村修好后,将是统一的尔苏藏族风貌,蟹螺藏族乡将结合江坝村的整体旅游发展,引导老百姓开设藏乡风情农家乐,带动新村发展,同时继续传承和发扬尔苏藏族一系列民俗文化,挖掘旅游资源,带动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

       如今,木雅尔苏文化已经名扬四海,有着传落村落殊荣的“蟹螺堡子”、“猛种堡子”、“木耳堡子”等,吸引着众多文化专家的目光。

       据介绍,近年来,石棉县一直坚持实施文化引领工程。注重保护、传承和开发少数民族文化,出台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扶持政策,成立木雅尔苏藏族文化研究中心和彝文化研究会,积极挖掘、整理和开发彝族“火把节”,藏族“环山鸡节”、“晒佛节”等特色文化资源,每四年举办一次少数民族运动会和民族文艺汇演活动。加强民族文化产业培育扶持力度,木雅尔苏藏族“环山鸡节”成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尔苏沙巴文献”珍贵档案列入“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精品化打造大型音乐歌舞剧《石魂》和《环山鸡节歌》等少数民族歌舞,体现石棉民族风情的数字电影《觉里曼姆》在央视放映。健全完善县、乡、村民族文化阵地20余处,建成少数民族老年活动中心10个,民族乡文化站10个,村级活动场地61个,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

       石棉县,是全国唯一以矿命名的县,地处雅安、凉山、甘孜接壤地带,是内地通往滇、藏的交通咽喉,素有“藏彝走廊、阳光石棉”的美誉。该县有10个少数民族乡,有彝、藏等少数民族20个,人口3.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12.4万人的27.8%。1986年经省政府批准为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县。

       近年来,石棉县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先后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国文明县城”、“全国体育先进县”,以及“省级生态县”、“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等荣誉。

       “我们还将以保障少数民族群众民生和促进民族乡镇发展为目标,实施助农业增收、文化建设、公共服务、人才建设、团结和谐及新村建设,加快改善少数民族乡镇发展条件,促进民族大团结大发展。”石棉县民宗局局长吕继望说。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