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发表日期:2015年10月12日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陈多
潺潺流水、特色街巷、精美墙绘、石磨石碾……初秋,漫步在康县王坝乡大水沟村,秀美的乡村风景犹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引来各地游客观光游玩。
大水沟村,曾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穷村,没有产业基础、没有资源优势,一个多年没有脱贫的后进村,是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的?
“这跟我市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密不可分。”大水沟村村支书肖九宏说,三年来,大水沟村因地制宜,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一跃成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入选“寻梦·2015最美村镇”全国二十强。
大水沟村的蝶变,只是我市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
2015年,我市抢抓政策叠加机遇,坚持“五化”同步发展,重点突出“绿色化”这个特点,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双联行动和扶贫攻坚相结合,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努力打造山清水秀、富裕和谐的美丽乡村,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安排部署到位:巧绘美丽乡村发展蓝图
自从美丽乡村建设在我市全面启动后,村貌之变、产业之变、理念之变,以最直观的方式重新勾勒出截然不同的乡村生活,见证着美丽乡村建设的蝶变过程。这得益于我市巧绘的建设蓝图。
2015年,在总结以往的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建设美丽乡村,我市印发了《关于2015年全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安排的实施意见》,全市计划启动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210个。
紧密结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在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全市计划建设省市级和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8个,其中,省、市级示范村18个,县级示范村20个。建设环境整洁村317个。
着力打造田园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着力建设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的物质文明,着力构建乡风文明和农民良好生活习惯,一幅描绘“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壮阔画卷,就此徐徐展开。
规划设计到位: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旖旎的田园风光与洁净的村庄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点。而要成就这一“有形之美”,建设规划设计便显得尤为关键。
我市始终把规划设计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龙头和先导,因地制宜,因村实策,不搞大拆大建,重点突出生态优势,体现“绿色化”。
按照城镇郊区、公路沿线、旅游景区、高半山区等不同类型,在充分考虑立地条件的同时,注重挖掘特色文化,注重古村、古树、古屋的保护,真正做到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图景,我市对编制完成的1095个村庄规划进行了提升完善,切实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和品位。各县区在规划编制中也各具特色———
康县在充分挖掘各村文化民俗内涵、充分体现康县生态特色的基础上,把一个村作为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作为一个小品来改造,按照彰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标准,编制完成了60个美丽乡村建设。
徽县聘请园林工程公司编制了虞关乡许坝村美丽乡村村庄建设规划,聘请城乡规划设计中心,编制完成了水阳乡泰山村美丽乡村村庄建设规划;
西和县在住房设计和村庄风貌上,以传统“三合院”建筑结构和秦汉风格为主体,融合现代建筑工艺,规划设计了5种不同类型的住房建设方案供广大群众选择,体现了地方特色、生活特点和风俗人情。
资源整合到位:凝聚美丽乡村建设合力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保证。与日新月异的村容村貌交相辉映的是,我市先后建立完善了一系列制度,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序推进提供有力的机制保障。
今年以来,按照“集中管理、分类申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我市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双联行动、扶贫攻坚、旅游产业开发、生态文明建设等相结合,进一步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
统筹协调,创新机制,是陇南凝聚美丽乡村建设合力的有效途径。全市各县区也积极从上级列项、县财政配套、单位帮建、村民自筹、企业捐建等渠道筹集资金,形成了“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项目整合机制和“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部门协作机制。
按照省上对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资金配套的要求,市上计划给每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配套20万元,将于近期下拨。各县区配套资金正在陆续到位,截至目前,全市共整合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各类资金12.54亿元。
产业培育到位:强化美丽乡村建设支撑
打造宜居乡村,产业发展是重头戏。我市始终把培育农业特色产业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提高群众生产生活质量,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大的发展后劲。
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农业特色产业基本实现了适宜区全覆盖,为了进一步发挥农业特色产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的突出作用,今年我市开展了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年活动,重点从基地规模化、管理科学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精深化、营销市场化、产品品牌化“六化”入手,促进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数据显示,我市上半年新发展农业特色产业200万亩,完成核桃树高接换优264.5万株,油橄榄树嫁接换优12.8万株,完成经济林综合管理573.1万亩。
与此同时,世世代代以种田为生的农民,也开始试着“经营”村庄,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这些农村产业的蓬勃兴起,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如今,农民群众的钱袋子一天天鼓了起来,日子过得不亦乐乎。
群众工作到位: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档次
良好的村风和现代文明意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而塑造这一“无形之美”,不仅需要旧貌换新颜的决心,更需要润物细无声的耐心。
美丽乡村建设群众是主体,我市始终把群众工作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坚持“四议两公开”和“3+5”工作法,从规划设计、项目建设、验收考核全程让群众参与,充分体现了群众的主人翁地位。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开展“四新竞赛”“六争六评”等各类群众性评选活动,开展法制宣传和农民培训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综合素质,从软件上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档次和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完成农民培训17.37万人次。
各县区在群众工作中亮点纷呈———
如康县在房屋风貌改造、道路硬化、村庄美化、文化娱乐场所建设等方面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制订了科学的、符合农村发展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健全完善奖补激励机制,有力调动了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宕昌县组织开展村规民约修订完善工作,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两当县为提高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通过宣讲和座谈等各种形式侧重对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受益的关系进行讲解宣传,深入广泛地发动群众,激发了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
人与自然和谐,山水含情相伴。如今,陇南的山乡村寨,挥别了往昔的落后与贫穷,美丽乡村建设,带给百姓如画般的家园。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