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12位嘉宾做客
发表日期:2015年9月20日      来源:闽西新闻网      作者:王毅

    

9月10日,龙岩市政协办公室和闽西日报社联合主办的“登高访谈”栏目,举行第四期访谈。相关部门负责人和闽西古村落保护的专家学者,围绕要留住闽西传统的DNA、文化血脉和美丽乡愁展开讨论,为我市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汇智助力。 记者 王毅 摄


 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市委书记梁建勇极为重视古村落保护开发,先后赴长汀县丁屋岭、新罗区竹贯村,连城县曲溪乡白石村、冯地村和黄胜村,上杭县太拔镇院田村调研古村落保护开发工作。
       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遗存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文化的传承,是民俗民情的符号。
       要加大对古村落和古民居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设施建设,使古文化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能够得到传承;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加大对古村落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修缮、开发、利用,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同时,在修缮过程中,要突出主题特色,赋予古村落文化内涵;要坚持修旧如旧,体现古村风貌;要深挖人文内涵,提升旅游价值,使历史古迹的文化内涵外化为旅游资源的魅力和吸引力,做到村落合理保护、文化代代传承、旅游蓬勃发展、群众实现增收。


    ——摘自市委书记梁建勇的讲话


    充分展示闽西文化特色
    充分发挥我市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等优势,扎实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古民居古村落保护等工作,形成具有闽西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要科学合理规划。村庄规划建设要杜绝简单的大投入、大拆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的要求,因地制宜,重抓细节,力求和谐,充分展示客家文化特色,确保“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要科学长远规划。因地制宜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杜绝千篇一律,力求彰显特色。要辩证看待征迁。按照城镇化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深入挖掘文化底蕴,坚决不搞大拆大建。


    ——摘自市长池秋娜的讲话

 

副市长赖永龙:政府应担起“三重”角色
       “面对严峻的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形势,在闽西古村落保护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我认为应该有三个新角色,即立法保护角色、加大投入角色和引导开发角色。”一开始,作为市政府分管领导,赖永龙开门见山地谈到在古村落保护过程中政府应当承担的角色。
       今年年初,全国人大通过修改《立法法》授予设区的市在城乡建设管理、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行使地方立法权。赖永龙觉得这对于我市古村落、古民居保护是个很好的契机,“这就为我们保护古村落提供了立法依据!”对于以后可能出台的这部条例,他希望它能重点规制清楚古村落保护发展过程中政府、村集体、社会等不同主体的责任,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及古村落保护的宣传。“通过立法,还要把古村落保护列为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项目!”
       “第二重角色则是加大投入的角色,也就是基础设施投入角色。”保护古村落最大的问题是保护经费从哪里来?赖永龙认为,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经费将主要用于古村落保护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环境保护与整治、构造物的修复以及活态文化的保护传承等。”
       除了政府的加大投入,赖永龙认为还需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保护。“用什么政策激活、鼓励、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古村落保护,既能村民得实惠,又能解决古村落维修资金不足问题,需要政府部门进行探索,拿出办法”。
       “一个古村落如果没有文化就不能持久,就没有生命,没有灵魂;而如果文化没有了商业,文化就会显得空洞,就会乏味,也会少了人气,最终还是不能实现保护与发展的目标。”藉此,赖永龙认为政府应当承担的第三重角色是“引导开发角色”,要把古村落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旅游、农业、林业、商务、文化部门都要多想办法,既发展林下经济,发展生态产业,又传承诗书文化,让人接受教育,还留住消费群体,实现良性循环!”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罗桥德:让古村落古民居焕发活力
       我市古村落数量众多。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全市共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7个、传统村落20个,形成了以客家民居、闽南民居以及以这几种建筑形式为载体构成的古村落。
       访谈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罗桥德重点介绍了我市近年来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的举措、成效。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保护好古村落,省委、省政府以及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书磊高度重视。近两年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经过大规模的调查摸底,全市目前有102个符合保护与开发条件的古村落。”
       作为宣传部门,罗桥德介绍说:“前阶段主要是通过理论研讨、新闻宣传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在群众间营造保护开发古村落的浓厚氛围。”如今,“闽西最美古村落、闽西最书香古书院”评选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中,“经过网络投票,下一步将正式评选出十大‘闽西最美古村落’和五大‘闽西最书香古书院’”。
       罗桥德介绍说,下一步,一方面将重点开展“闽西最美古村落”“闽西最书香古书院”的宣传推介活动,促进闽西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同时,结合古村落保护,加大力度重点做好活态文化的保护传承,“真正让古村落、古民居焕发活力,守住我们的根!”

 
市政协委员、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钟德彪:保护好民间文化
       “保护古村落,必须保护好民间文化、民间习俗、民间文艺,也叫活态保护。”市政协委员、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钟德彪对民间文化一往情深。
       如何保护好民间文化?钟德彪认为,要做好古村落立档调查和口述史搜集整理。要支持民间文艺家、民间文艺工作者、乡土文人积极搜集整理民间史料,获取鲜活素材,将民间文学、民间习俗、民间歌舞、民间美食、民间趣技、民间医药、民间俗语等记录整理并争取出版。
       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力度。要发动社会各界收罗有代表性的“非遗”线索,丰富佐证史料,规范文本写作,加强专家沟通,增进文化认同,不断达成共识,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列入各个层级的保护范围。确定“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支持民间艺人师带徒、“结对子”、进校园,培养民间文艺接班人。
       发挥民间文艺家及民间艺术工作者作用。龙岩市民间文艺家担负着传承保护闽西民间文化的使命。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结合“十三五”规划发展,率先制订中长期发展远景,争取出台《龙岩市古村落保护发展实施纲要》。支持各级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展活动。建立       培养机制,造就更多“民间艺术大师”。
        发挥古村落村民的主体作用。发挥有文艺专长的民间艺人和退休干部的作用,以乡镇为单位,建立文艺宣传队,把农村文艺骨干吸收到宣传队来。以村级文化中心、各类祠堂和闲置的学校为民间文化传播基地,开辟人员交流、娱乐场所。
       钟德彪认为,要提升闽西民间文化内涵。闽西民间文化元素要渗透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进而塑造一座城市的灵魂;渗透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进而引领农民的时代追求;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进而提升人的核心精神价值。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卢伟耀:尊重保护历史 留住文化之韵
       “城乡要同步考虑加大对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要因地制宜,尊重历史、保护历史。”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卢伟耀认为,做好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关键词是共赢,村民、村组织和政府及社会要通过良好的机制,按照分类进行保护开发利用,充分挖掘文化内涵,留住文化的韵,让古村落古民居成为人们“忘不了的乡愁”,成为人们学习历史文化的教科书。
       在卢伟耀看来,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首先要展示历史文化,收集整理与古村落等相关的文物、实物、图片,通过古民居古村落的外在形式与内涵文化的多方位视角策划专题展览,充分展示历史文化、建筑文化、宗族文化、民俗及非遗传承等,让古村落及相关文物“活”起来,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传统村落的保护,既要保护其中的地理风貌、乡土建筑等物质文化,更要保护其中的非物质文化。”卢伟耀指出,我们还要积极传承文化遗产,特别是民俗活动、农事活动、染织、剪纸、十番音乐、山歌童谣、传统礼仪等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村落传统文化的原生态、草根性,增强古村落生命力、吸引力,让古村落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库”。
       最后,要发展文体组织。目前,已有不少传统村落组建了舞狮队、舞龙队、腰鼓队、书画协会等社会文体组织,以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不仅宣传和体现了古村落文化,也更加深入人心。要对此进行资金扶持,进一步丰富文体活动内容,突出文化内涵,支持帮助文体组织开展文体活动以及文化公共服务,为古村落的和谐发展、文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市规划局副调研员戴炎生:规划引领传统村落的保护
       “我在这里向大家报喜。第一喜是我市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数量位居全省之首。第二喜是现今我市古村落保护的氛围较好,多部门、多层面都很重视这块工作。”在本次登高访谈中,市规划局副调研员戴炎生传达了我市古村落保护的两个喜讯。
       在戴炎生看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保护传承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名镇名村环境面貌、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的任务越来越迫切。“通过规划引领、科学编制保护发展规划,从而达到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这成为一个重要环节。”
       不过,戴炎生认为,我市的规划编制工作还是有所欠缺,保护发展规划编制还比较滞后。归结缘由,主要表现为重视不够,我市很多地方重申报而轻后续工作,有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已公布多年,但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仍未开展。另外,规划编制资金扶持少,规划成果报批程序较多,已编制的规划未成为法定规划。
       “我们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保护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重要性。”针对此类现象,戴炎生表示,应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保护、传承和利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如何做好规划引领古村落的保护工作,戴炎生建议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指导、生态保护、兼顾发展、活态保护等原则,加快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和传统古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各地应建立保护规划的专家审查制度,提高规划编制质量,加快保护规划的批准实施。积极营造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良好氛围,使人们记得住乡愁,更好地将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给后人。

 

省政协委员、市文联主席王永昌:挖掘文化内涵 立法保驾护航
       “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于我心有戚戚焉。”
        一直致力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工作的省政协委员、市文联主席王永昌动情地说,近年来,全市上下积极营造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专家领衔、社会参与保护古民居古村落的氛围,这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然而,古村落古民居也非常脆弱,自然灾害的毁坏和破坏性建设加速了不少古村落和古民居的消亡,令人感到痛心疾首。
       王永昌说,当前,我们要让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的共识继续升温,引起全社会对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的高度重视,保护好祖宗留给我们特有的文化“DNA”和“精气神”,让闽西的文化根脉得以传承和发扬。
       针对如何加大对古村落历史文化的发掘与保护,王永昌认为,闽西历史上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名人灿若星辰,许多名人都曾在闽西留下足印,我们要对此加以寻访,持以敬畏,让闽西的历史文化名人故居得以保存,同时要实施“蓝牌保护计划”,真正把闽西具有保护价值的文化遗存加以保护,以文化守望者的姿态,从点点滴滴做起,让古村落古民居的文化内涵闪闪发光。
       “闽西要在全省率先通过立法对古村落古民居进行保护。”在2013年的省“两会”上,王永昌曾提出要加大古村落保护力度,加快立法步伐,出台保护政策的建议。此次访谈,他再次提出关于加快对古村落古民居的立法保护。他认为,可以充分利用中央赋予设区市立法权的大好时机,出台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将刚性的手段与道德的、文化的、情感的保护方式相结合,使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有法可依。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村镇建设管理站站长卢小其:古村落保护的三步棋
       “申报、资金补助、分类保护,是保护传统古村落很重要的三步棋。”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村镇建设管理站站长卢小其认为,古村落主要散布在农村,它们浓缩了闽西的传统文化,寄托了闽西儿女的乡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古村落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保护古村落的工作上,我们努力做好申报和争取资金补助,并进行全面筛查保护。”就如何保护传统古村落,卢小其谈了三点具体做法。他说,近年来,全市有20个村分三批入选传统村落名录,去年底,我市率先在全省公布了84个市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今年正在申报66个村为第四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在资金方面,通过获评省级、国家级传统村落是获取补助资金一个重要渠道。“下一步希望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并积极向上争取补助资金的力度,同时可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在实际保护过程中,卢小其谈到,目前通过筛选对古建筑开展维修工程,依托宜居环境建设计划,以奖代补扶持古民居整治提升,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整合相关项目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保护古村落需要编制规划,对数量较多的古村落进行分类分级筛选,培育典型。”卢小其认为在保护古村落方面,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协调联动和督查落实机制,编制古村落保护规划,要组建专家组,参与保护规划制定和修缮改造等工作。“重在恢复容颜,修旧如旧,传承文化。”

 

市农业局副局长、农办副主任、调研员陈懿:“五结合”促进古村落发展
       “古村落既要保护好,更要发展好,保护和发展要并重。”市农业局副局长、农办副主任、调研员陈懿开门见山。
       “要实现古村落保护和发展的统一,就要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本村的特色产业,不断增加村民的收入。”陈懿说,“只有农村发展起来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才能更好地保护古村落。”
       “从农业部门的角度看,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要和五方面的工作很好地结合。”陈懿说,“与美丽乡村试点建设结合,通过实施‘村庄建设、生态建设、兴业富民、管理创新’四大工程,很多古村落,如竹贯村、玉宝村、培田村、云礤村等已初步建成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与发展特色产业结合,做好‘一村一品’、‘一乡一产业’等工作,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目前有些古村落发展得很好,如新罗区玉宝村发展了千亩桃园、千亩茶园,引进名贵绿化树苗、高山羊等特色种养项目,整合景观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而与造福工程危房改造建设新村工作的结合,是解决古村落古民居保护与村民改善居住条件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培田新村建设选址在距离古村落1里之外,既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也保护了古村落,为其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基础。”“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需要有‘乡愁’的职业农民来传承,因此也要将其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结合。”陈懿说,“为了保护古村落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还必须将其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在引进发展项目时,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

 

市旅游局副局长罗炳崇:让游客了解龙岩古村落
       “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可以用‘乡村主体、创意开发、规范管理、持续提升’十六个字概括。”市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罗炳崇就如何提升古村落的旅游价值、做好旅游开发,使历史古迹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旅游资源的魅力和吸引力作了探讨。
       罗炳崇说,我市共有20个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价值高,古朴的民俗民风与美丽如画的乡村田园风光交织在一起,表现出独特的旅游观赏价值。如何让这些古村落的独特魅力亘古长青,应做足古村落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功课。
       罗炳崇认为,政府主导古村落保护毕竟力量有限,乡村才是古村落保护最重要的主体。村一级应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单靠上头的支持补助,那是“杯水车薪”,关键是要发动村民的积极性,通过村民自发组织来加强古村落的保护,实现乡村旅游的有序开发。,
       传统村落的开发还应当坚持立足本土特色,深挖文化底蕴,就像培田古民居开发时那样,广泛征求当地颇有研究的学者意见,充分吸纳他们的意见,融合民俗、信仰、生产与民生来开发。
       “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同样离不开规范管理。”罗炳崇称,应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来管理村民的行为、引导村民自发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就像连城曲溪乡的冯地村,几十年一直非常干净。”罗炳崇对该村村民自发保护的意识非常赞赏。
       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需要持续提升。罗炳崇说,这不光表现为村容改变等基础设施的提升,还应做到古村落知名度的提升。充分利用新媒体、旅行社、广告策划、剧组拍摄等对古村落进行大力宣传,使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更加了解龙岩古村落。

   

长汀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名城管委会主任陈日源:尽快建立主体责任制
       “我认为我市保护古村落,当务之急要在三个方面给予重视。”长汀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名城管委会主任陈日源说道。
       “首先,不能把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古村落的保护,包括对一些历史遗迹的保护,寄托或依托于一个领导干部的保护意识、文化素质以及文化自觉和水平,甚至依靠他们对文化的一种兴趣或者爱好,这是很危险的;对一个古村落的保护不能完全依赖于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自觉或坚持,应该是在立规立法的前提下,由市里尽快建立起一套关于保护古村落的主体责任制和考核机制,从而让各级领导对古村落保护真正重视起来,领导的重视是前提,明确的责任是古村落保护的根本和推动力。”
       “其次,有了保护的动力,决策者还需要知道如何去保护古村落。现在一讲美丽乡村,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拆旧建新,其实完整保留历史风貌的古村落也就保留了一座留有乡愁的美丽乡村,一旦决策者混淆了概念,可能就会好心办坏事,怀着保护古村落的心,却破坏了古村落。因此,我认为要成立一个专家组或者是指导委员会这样的机构,对每一个要进行保护的古村落和要建设新型美丽乡村的村子,进行鉴别、鉴定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根据村子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应的规划,把保留原汁原味的古村落和拆旧建新的新农村严格界定区分。”
       “最后要对我市现有的乡村进行一个全面的梳理,根据实际情况,将需要新建的村子进行建设性规划,需要保护的村子进行保护性规划,先全面确认下来,再对需要保护的村落根据重点、次重点等分级进行保护和开发,确保古村落在未实施保护行动前不会遭到破坏。”

 

永定区住建局党组副书记赖桂珍:尽早编制保护规划
       “早在2006年,永定区就编制了《永定客家土楼保护规划》。”赖桂珍从实际工作出发,就古村落开发与保护方面介绍了相关经验。
       2013年,湖坑镇编制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发展规划》;2014年,编制完成了《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通过科学编制保护规划,明确具体实施政策和措施。积极多方筹集资金,编制维修方案,推进保护维修工作。从1998年申遗开始,永定区投入土楼维修和环境整治资金2亿多元。
       当下,农民对现代生活方式和品质的合理追求,对原有居住环境不满意构成了传统村落保护的内部压力。尤其是经济较好的村落,富裕起来的农民需要改善居住条件,便在原地新建。如此一来,不仅改变了原有古建筑的风貌,也使古建筑受到严重破坏。永定区为了打击、拆除“两违”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吃了不少苦头。要采取疏堵结合方式,加快推进新村建设,在传统村落周边建设与其风格相协调的新村,安排住房紧张村民搬迁,推进古村落的保护。
       她建议编制古建筑维修定额。目前,永定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文物维修缺乏工程定额,加上古建筑维修方案中的现场勘测不可能做到完备,具体工程量无法确定,经常出现预算编制难和预算审核难的问题,制约了工程招投及施工进度,影响古村落保护进度。同时,加大资金投入,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资金投入大,保护经费不足,希望尽快成立省、市(区)、县传统村落保护基金,建议将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村支书吴清熙:让群众在保护中受益
       吴清熙是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村支书,作为村主干,他的愿景是既要合理保护好古村落,又要让群众实现增收。
    “培田村是2012年12月由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传统村落,能有这样的成绩,历届省、市、县、乡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吴清熙说,培田村坚持以古村改造和新村建设齐头并进,在保护与开发同时,注重群众的生产生活改善。古村落的保护要求不得在保护区内新建一砖一瓦,而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强烈要求加砖添瓦。为解决这个矛盾,培田村在村尾中心岌地段规划建设农民新村,分流全村近一半群众,进而有效促进培田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
       他说,如何将培田古民居这块金字招牌发光发亮,在保护古民居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这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问题。培田村的建筑文化保护方面做得好,但在产业发展方面仍比较薄弱。在保护古村落的同时,解决老百姓的出路问题,体现古村落价值,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发展思路问题。虽然培田古民居门票收入比去年翻了一倍,农家乐也有40多家,可容纳300多人住宿;但由于旅游配套项目不齐,整体体量不大,条件参差不齐,也制约了培田村进一步发展。
       吴清熙还希望能有个统领全局的部门,对古村落产业的发展进行整体性指导。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