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发表日期:2015年9月7日 来源:松阳新闻网 作者:毛培林
一、紫荆村——松阳县城
据处州府、松阳县旧志记载,松阳置县始于东汉建安四年(199),为浙西南建县最早的一县。县治始设在旌义乡旧市(今古市镇),迄今已越1800余年。后因屡值水患,唐贞元年间(785—804),处州府刺史张增请于朝,改县治于紫荆村,即今之西屏街道。
前紫荆村号乐土,地处松古盆地之腹地,原为一古村落,成为一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后,人口渐繁,城域随之扩大。
2000年1月21日,松阳县城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12月3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次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县,授予“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称号,全国只有浙江省松阳县和云南省建水县获此殊荣。
上世纪80年代初,松阳复县之后,便开始旧城改造、拓展。历二三十年的城乡一体化工程的进展,城内几条纵横交错的主要街道,经拓宽,并改为砼路。城中的原露天水道又改为窖井式地下管道,排水排污;大挖大填,沿街平房矮屋,改为钢混楼房。历30余年,古城在渐变,旧貌换新颜。
旧城改造肇始,县委县政府及城建规划部门的决策者们,便考虑到保护城中的传统历史建筑遗存。对不能易地改建的就让位保护。
穿城南而过的白龙圳(水道),长三四里许,面阔约3-4米不一。长年水流淙淙,有灌溉及沿渠居民用水之功。史载:这水道开凿于元,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属元建筑遗存实体。
在旧城改造中,是填埋铲平建房,还是除污治理加固?为此,县决策者们躬行走访百姓,寻访县中长者、贤者,后又多次召开县长办公会议,最后,决定疏治,加以保护。
二、700岁高龄的石桥,人间之最
乡村流传着一句话: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松阳县城东有一石桥,架在古湖坑(溪流)上,东西朝向,长19.5米,宽2.10米,桥高3.9米,为7孔6礅,桥礅(俗称桥脚),以40-50厘米见方的石柱支撑着,每节桥面以5块石板并列着,每块石板厚约24厘米。全桥呈微弓状,两边靠岸处略显倾斜,与两岸古道相衔。这原始全石桥,其建筑技巧,为榫卯结构,桥脚打入河床较深处,故能撑起重重的桥面,历久不倒。
桥额上刻着建造年款及筹建人名姓。至今尚清晰可辨:建于元延祐六年已未六月(1319),钟一新捨宅建桥。
700年来,人来马往,风风雨雨,久历沧桑,而今却依然健在,发挥着它为人类的献身功效。
近几年来,一群群外地美院学生及摄影爱好者,多次蚁集于此桥边写生、拍摄,少有不感到惊诧的。
据第一邮币网透露:2015年3月5日,英国邮政发行一套《英国桥梁》系列邮票共10枚,展现了英国在历史上桥梁方面的工程成就。
笔者由这则信息生发出缕缕联想:松阳城内的杉溪桥,城南的南明拱桥及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的城北利济石桥,都属距今已数百多年以上的古桥。若搬上邮票票面,推向全国或全世界,松阳的石桥文化必将得到更深广的张扬。
三、凿井而饮,围井而居
区区小县城,现存水井尚有30多口。年及六、七十岁的松阳人,当记得,井边的左邻右舍,到水井取水的情景。
据民国十五年版《松阳县志·市井坊塔》记载:县城中有水井数十。名井中有月霭井,又名叶庵井,位于城东,井深泉甘,大旱不涸,为邑中第一井。位于城南官塘路街心的官塘井,井深水且清冽,被列为邑中第二井。相传,此井在建县治前就已存在。由于人类有围井而聚居的需要和风习,历史上的达官贵人和殷实人家,大多聚居于井的四周,因是,被称为官儒井。松阳人有自酿糯米酒过年的风习,俗称“十月红”。中老年人都当记得,每届农历十月,井周住户都要围井排队,次第吊水回家做“十月缸”酒。据老辈人说,官儒井井水酿就的酒,酒甜又醇,口感极佳。若封存到翌年端午,也不会酸。是故,就是住在南门溪边的人家,也“舍近就远”,不辞远道而来这里担水。据县志载,还有名列第三井的,叫陈巷井,位于济川社内,井深泉清。每逢佳节,来此取水者络绎。前不久,我们几人到这里看井,井边一妇女相告说:你们看,这井圈肩上的条条印痕,是被取水人用的井绳勒出来的。我们细看,果然印痕斑斑,鲜明可见。
说起松阳县城水井的历史,虽无文字可考,却有水井实体作证。延庆寺庭院内的一古井,当挖凿于建寺前后,即北宋延平二年前后,迄今已越800余年;城西南的兰雪井,位于鹦鹉塚下首。泉水白而洁,其香如兰。据有关记载,此井当凿于宋末或元初,堪称古井的了。
星移斗转。时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县城人用水,大多由水厂供应,井水鲜有人用。但全城内除须填埋的一、二口水井,其余30多口井都列入保护之列。城南官塘井,位于官塘路中;大井路的下大井,也位于道路中间;北门朝天门外侧的另一名井,位于一户人家大门口尺许之处,都明显有碍人们进出,不便往来,却仍然被保存至今。城里人与水井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四、唐风宋塔今犹在
位于城西塔寺下村云龙山麓的唐风宋塔,名延庆寺塔。此塔建于北宋延平二年(999),距今已越1016年,当地人誉称为“长寿佛塔”。此塔为仿楼阁式的砖、木、石结构,六面七级,塔高38.32米,每层设有平座回廊,游人可登上塔巅。斗、拱、瓦当双卷头,出檐舒展平缓,铁质塔刹相轮为卷草图案,曲线流畅,塔内壁朱画飞天,为典型的唐风宋塔,它比杭州六和塔还早120多年。为浙江境内名实相符的古塔之一。
1956年2月,受龙泉县拆毁金沙寺古塔事件的影响,境内有人趁机借由盗挖该塔塔基盗宝。时塔寺下高级农业社社长何世清等,闻讯赶赴现场,致力阻止,延庆寺古塔才幸免一劫。1966年,少数“红卫兵”趁“破四旧”之风,企图毁塔窃宝,后被耿直人士挺身劝阻,古塔始免于难。
与延庆寺古塔遥遥相对的城东青云塔(也称青蒙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距今已越400多年。据旧志记述,青云塔位于县城水口青蒙山巅,为县城水口华表。据传,青蒙山与其对面隔溪山,系雌雄山,日分夜合,每汛期,常常水满县城,民受其害。某日,有高人过境,见状后丢下一言:须建塔镇之。时松阳知县林大佳,捐俸倡建,取名青云塔,寓意青云直上之意。
悠悠千百余年,沧海桑田,时过境迁,而城东城西两塔,依旧巍然对峙在县城这方土地上,为一方之壮观,居松阳之骄傲。
五、牌坊:碑碣保存多多
牌坊,为古代一种门洞式的建筑物,一般用砖、木、石等材料构建而成。上刻各色寓意不同的饰纹、图案,或刻上题字和建造时间、内容。凡牌坊大多标榜功德,宣扬忠孝节义或荣登科第等等传统思想,旨在教化世人。
松阳城区人詹雨,于成化二年(1466)登赐进士榜。在詹雨苦读精神影响和教授下,其弟詹宝,也学习有成,于明弘治九年(1496)也荣登进士榜,兄弟双双登科。为教化县人,也为光耀门庭,经御批,于詹宝荣登进士榜的弘治九年(1496)八月立。悠长500余年逝去,兄弟进士牌坊,雄风依然不减当年。
位于城南寺口村口的乡进士牌坊,是地方人为包杰立的。包杰,字德先,松阳城南大竹溪人。明弘治八年(1495)登乙卯科乡试贡士,后任福建古田知县。有著作《痛亲录》等行世。据传,包杰少年时代,记性极好,读书常常名列前茅,却天赋好动,常与人闹事。村中长老当众说气话说:“你这等顽童,若能中举。我等出钱给你立牌坊。”老辈人的话,刺激了包杰,他从此发愤苦读。岁月匆匆,几年后,包杰果然考上乡进士。村中老辈当真集资,为包杰立了此石牌坊。
传说归传说。不过,许多传说,倒也藏着几分历史真实。
据传,明清时期,松阳还有崇尚树碑立传的风气,且由来已久。城内保存至今的碑碣实体较多,粗计:就有150多方。孝道牌坊,立于城中闹市十字路口南侧。这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的节孝牌坊,已历200多年的风雨剥蚀,至今仍被保存着。明万历二十五年(1596)岁次丁酉六月,立就的《周候治水德碑》,迄今仍被保存在延庆寺庭院中,此碑高2.10米,阔0.82米,石板厚0.10米;建于同年的《百仞堰记双港渡记》,均为记述明代治水情况的碑刻。悠悠400余年前的石质碑刻,保藏完好,字迹清晰可辩,实为历史珍稀之遗存。清代的几方关于记叙古建筑情况的碑刻共4方,被嵌在城隍庙内墙壁上,供人观赏,欣赏前人的书法,了解清代公共建筑的由来。现在,集中嵌在延庆寺庭园南墙上的元明清时期境内名人的墓志碑铭,约数十方,也有利于考证一方之风俗及宗族世系。形同一个小型的碑林走廊。
六、街、坊、巷弄亦成了闹市
据地方文献记载,松阳现有79姓,百分之七十,被称为“外路人”(意为从外地迁入的移民),大多从福建、江西、安徽及浙江沿海的青田、温州等地移入,且大多因商贸迁来。
像县城的郭、黄、王、廖、方、徐等姓人的祖先,大多从福建、安徽、金华等地迁入。县人方某,于清初,因渔及“经商落户县城官塘门”。(见旧县志),温州、青田人于明末或清初亦因商、因渔陆续移居松阳县城。其时,交通运输,尚无汽车、火车,全赖水路船筏运输进行异地货物流通,故蚁集于紧靠大溪的松阳县城南。据考,明清以降,城南(即南门这一区块)的商业,渐次发达起来,形成“十户七商”的局面。松阳有几条主要的明清古街,南直街,旧名南大街,长550米,阔5米许;北直街,旧名北大街。长500米左右,阔4米;横街,长210米,阔3-4米不等。3条古街两侧,皆为明清时的店面房,店铺高低两层。底层略高,楼阁略矮,重重的店门板,阔30-40厘米不等,门顶门框(俗称门枕),横木的中间,都凿成凹槽,供上下门板进出,沿凹槽将逐扇木板向两边推进推出,方便早开、晚关(俗称上店门、下店门)。
据旧志记载,明末清初,从福建、徽州、金华、兰溪、青田、温州等因商因渔,渐次移居松阳落户的约有30多姓氏,大多落户在南门一带。百余年间,几条老街,商铺毗邻,贸易繁华昌盛。时至清雍正年间,县城的大街小巷,多被商家所据。据随后的地方文献记载,连巷弄都被辟为商场。松阳县城,有烟行弄、当店弄(经营典当、抵押)、水牵面弄、猪行弄(仔猪市场)。(行,háng,买卖、交易之营业处。见《辞海》958页。)因商立坊的有仁寿坊、裕昌坊、酱坊、染坊弄、太平坊(原称十字街)。(坊:店铺集中地。“坊”,市街、店铺统称。见《辞海》649页),巷弄亦成了商场,加上商店门口、路口油炸“灯盏盆”的、走动叫卖的,热闹非常,太平坊竟成了城中闹市之最。
松阳城中,烟行、布店遍布大街小巷,生意兴隆,行商者、购物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单是烟行,就有南门的丁聚盛、善应堂的叶大昌、潘大新、郭隆兴,荷田岭下的叶长昶等28家,还有烟丝店14家。清末民国初,日本的三井洋行也前来南北大街设铺收购烟叶。此外,还有烟牙行、猪、牛牙行(属中介机构)还有设在老街的打银店、纸伞店、布店、南杂货、水产、中药铺、草药担、打铁铺、小酒肆、镶牙店、弹棉店、肉店、茶馆、剃头店等等老旧商店,挤满大街小巷,一派繁华景象,实为松阳游子的乡愁所寄。
被称为“外路人”的商家,在松阳发迹之后,以同乡会或商会等名义,陆续合资建设会馆、宫殿。有乾隆十四年(1749),旅松闽商合建在北街的上天妃宫(已易地重建);乾隆三十四年(1469),也由闽商在济川门外合建的下天妃宫;还有嘉庆十四年(1809),由兰溪布业商家,合资建造的兰溪会馆;嘉庆十六年(1811),由全城药业商家,合建的药王庙。这些“外路商家”建的一些宫殿式的古建筑,属行业公共建筑,是同乡聚会或开展商务活动之场所,其建筑式样,属婺派、徽派、闽式的都有,混合体也有,历数百年风雨,至今犹在,且保存得很好。为古代宫殿式建筑的样本,对古代宫殿式建筑的研究,颇具参考价值。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