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电话:
(Tel)86-022-27400263
(Fax)86-022-27407360
联系地址: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邮箱地址:
chuantongcunluo@126.com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0年
江西古村落:遗珠遍布人未识
发表日期:2015年8月25日      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      作者:刘华

      

       婺源县菊径村水环山绕,村口有廊桥和宗祠,村里的老房子粉墙、黛瓦,是典型的徽派建筑村落,随着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古村的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改变。

       四围峰峦,千年古村,百座祠宇,高墙围屋……从北部浙赣皖交界处的徽派民居,到赣南的客家老屋,遍布江西全境的古村落异彩纷呈,却又隐隐透露出某种相互联系的共性。而我们要寻找的正是这种共性的根源。

 

       南丰县石邮村的傩戏班在村里居民家跳傩。石邮村已有上千年历史,村中的主体建筑建于清末民初。跳傩是为了避疫驱瘟,村民们相信跳傩后全年无病、五谷丰登、一家平安。

古村若遗珠遍布人未识   

       江西之谓,唐宋时便已得名,又称“江右”,东邻闽浙,南连广东,西界湖南,北接鄂皖。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流汇入鄱阳湖而连通长江。地势周高中底,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丘陵、盆地相间,北部平原坦荡、江湖交织,这是一个四周有自然屏障、内有完整体系结构的地理单元。当然,这也是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万顷碧波的鄱阳湖和千里奔腾的赣江水,成了沟通中原与岭南、闽南的交通干线,原本封闭的格局被打破,经济、文化得天时地利而获发展。

 

       江西许多地方完整保留着宗祖崇尊的传统习俗和仪式,农历腊月二十五,金溪县浒湾书铺街的一个老太太在祖宗牌位前上香。  

       到了南宋,江西则是江南地区东西交通的要冲,是经济文化流动汇聚之区。“吴头楚尾,粤户闽庭”的地理区位和北人南迁的历史条件,使其在宋、元、明代经济兴旺富庶,文化繁荣昌盛。特定的历史情境,孕育了兼容并蓄的江西文化,而海纳百川的多元特质,又决定了江西民间建筑的包容性,村落形态极为丰富。全省保存至今成规模的古村落达数百,其中有8个国家级、4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究其原因,则是因为晚近以来,水路交通没落,居于大陆腹地的江西失去了原有的枢纽之利,经济地位一落千丈,但意外地,却使得众多的古村落至今仍保存完好。

江西古村落建筑特点构造图

江西古村落建筑特点      

       江西古村落从建筑特点看,主要有徽派建筑、赣派建筑、客家围屋三种。  

       徽派建筑:徽式宅居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多二合院或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

 

       正月十二,吉水县桑园村夏氏祠堂前人们鸣放鞭炮使得烟雾缭绕。桑园村的民居分三片而建,一片一院,每片约30 幢,村巷横平竖直,沟渠相连,整体规划浑然有序,风格统一,是典型的赣派建筑群落。  

       赣派建筑:由于地缘和经济文化背景相近,赣派与徽派古民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赣派民居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的楼房一层半高,外看一般为长方形平面,砖墙围合,半掩半露的双坡屋顶隐在重重叠叠的马头墙后面。

       龙南县乌石围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目前所知国内最早的围屋。乌石围的顶层墙上开有数十处枪炮孔,从里面可以清楚看到外面的景象(上)。乌石围里房屋层层叠垒,回环相连,砖木结构的围楼里建有三厅四院98 间房(下)。  
       客家围屋:赣南与毗邻的粤北、粤东、闽西同属客家文化圈,当地客家人营建了与闽西、粤东有很大区别的围屋。赣南围屋平面多为方形,外立面高耸无窗,外墙厚达1米以上,仅辟一两个具有防护功能的大门,四角建有外突的碉楼。

江西古建木雕   

       江西古村落的建筑特别注重雕刻艺术的应用,精致的砖雕、石雕、木雕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而其木雕工艺的应用,从梁柱到枋替,从门窗到槅扇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从工艺手段来说,除了常见的圆雕、透雕、深浮雕、浅浮雕外,还有民居中少见的堆雕。从内容来说不仅有万字纹、卷草纹、缠枝纹等纹饰,而且有凤凰、麒麟、鳌鱼等祥禽瑞兽乃至人物故事。   

       雕刻的每个人物都有来历,每一个形象都有讲究。悬于梁柱的鳌鱼(1)、倒趴狮(2)等吉兽形象表达的是迎祥纳吉,“瓜瓞绵绵”(3)则表达了子孙绵延的期望;嵌于墙或窗户、门扇、屏风的“岁寒三友”表达文人雅趣,“雀(爵)鹿(禄)蜂(封)猴(侯)” 希望荣华富贵,其他还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4)、“富贵有余”(5)“寿子富贵”、“福喜平安”“琴棋书画”等林林总总,万般气象。在这里,不仅反映了长生、多子、平安、富贵、和合等生活愿望在内的强烈生命意识,也从一个侧面极为生动地反映了诗书传家的社会风尚和时代氛围。

 

       正月初九,乐安县流坑村举行游神活动,村民抬着本村的福主从各家门前经过,以保佑其四季平安。流坑人认为,数百年家族兴旺、人文昌盛,与杨筠松步龙相地密切相关,因此流坑被认为是风水宝地。
宗祠建筑   

       聚族而居决定了村庄的形成,影响了村庄的布局和风格;宗族情感孕育和造就了宗祠建筑,而宏伟的宗祠,则是延续宗族血缘关系的文化空间。

 

       江西古村里大量保存的祠堂,不仅是供奉祖宗的地方,同时也是族人举办婚丧嫁娶的公共活动场所。腊月二十七,吉安市陂村梁氏家族在求志堂里举办婚礼,族人都来吃酒席。   

       自然条件保护了一些“风水宝地”,而宗族力量则使得大量宗祠存续至今。两百年间,大宗祠曾两次重建,最终还是毁于兵燹,人们只能沿着族谱上的文字和构图进入其中。流坑董氏自始建大宗祠起,直至清末,建祠、修祠不断。至清道光年间,村中宗祠及大小房祠达83座,还有二三十座书院、宅第为纪念先人被改为祠堂,现仍存有50多座。

 

       大年三十下午,龙南县杨村乌石围的祠堂里,当年生了男孩的人家在举行了“割鸡”之后,将刚才宰杀并煮过的鸡供奉于祖宗堂前。“割鸡”是该村为庆贺添丁所举行的集体典仪。   

       宗祠作为宗族活动的重要场所,在我看来,它是灵魂聚会的圣殿,阴阳对话的厅堂。确切地说,祖先就是护佑后人、福荫子孙的家神,祖先居住在人们的心灵中,而祠堂则是一个宗族心灵的外化。

 

       江西的许多古村利用处于江河边的水运便利而发展兴旺。婺源县汪口村古代为徽州府城陆路经婺源至饶州的必由之地,也是婺源县城连通东北乡水路,货运到鄱阳、九江等处的码头,明清时这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近代以来水运减少,古村逐渐萧条。

 

       广昌县驿前镇地处抚河源头,是省内南北通道之一,古代在此建过驿站。抚河边的船形古屋,临江而筑,酷似乘风破浪的官船,有大小厅堂30 余间,前舱、后舱、船篷、甲板、凭栏,一应俱全,惟妙惟肖。
古村的消逝       

       尽管不断有新“发现”古村的消息传来,但这种发现不过是文化人的好事。而人们发现的速度,远不及古村被破坏的速度。众多古村历经沧桑得以留存至今,除了环境、交通等客观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条件在于人们以强烈的宗族观念庇佑了它。在宗族观念的支配下,守护着老房子就是守护着祖先的牌位,就是守护着祖宗在上时的那种充满敬畏的心境。

 

 

       婺源县坑头村自古以来文人仕宦多,村中小溪上有历代所建的36 座半小型石拱桥(左),意为出了37 位达官,其中36 位系寒窗苦读考取功名,村人允许其各建一桥(谐“轿”音)以示荣耀;而有一位花钱捐官,村人只许其建半座桥。坑头村古代民居保留完好,如今也开发旅游,要打造“最美乡村”。  

       但是,随着生活的变迁,乡村的宗族意识逐渐淡薄,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如作为宗族活动的民俗活动渐渐失去它的生存土壤,日见颓败的民间古建筑也将最终失去它的精神支撑。一旦抽空了精神寄寓,现实、功利的人们拿那支撑物去换些钞票用,也就不奇怪了。

 

       汪口村狭窄的街巷只够两人迎面通过,这样的街巷在江西的古村里随处可见,已经不太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于是许多古村里的居民往外搬迁,古村开始萧条,现代化对古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是的,古村在迅速老去,它老去的速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当我们面对老房子指出它的古老所在时,就好像老人经不得心理暗示似的,转瞬之间那房子便垂垂老矣。每当我再度造访一座村庄,哪怕距上次去仅一二年,我也能发觉它新添的白发、皱纹和老年斑。不,它的衰老应当是一个骤减的过程,风蚀了去,虫蛀了去,霉腐了去……

供图:全景图片库撰文:刘华

Privacy protec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jin ICP card 05004358-6
隐私保护 传统村落网 版权所有 津ICP备05004358号-6

津公网安备 12010402001027号